一、多地发布养殖污染防控新规,行业绿色转型加速
8 月以来,多个生猪主产省份密集出台养殖污染防控新政策,进一步细化粪污处理标准与排放要求。新规明确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需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中小型养殖场需在年底前完成粪污处理设备升级,未达标的将面临限养或关停处罚。同时,部分地区推出补贴政策,对采用种养结合、粪污还田等生态养殖模式的养殖场给予每亩 200 - 500 元的奖励,鼓励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业内人士分析,政策收紧将推动养殖门槛提升,加速行业洗牌,具备环保优势的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02.供应增加需求疲软,市场交易遇冷
随着前期压栏生猪陆续出栏,市场供应量增加,部分规模化企业为完成月度出栏计划,积极出栏,对价格形成压制 。而高温天气持续,终端消费表现疲软,餐饮及家庭消费需求恢复缓慢,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采购积极性不高,导致供需两端难以有效匹配。区域间价格走势分化,高价区因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回调幅度明显,低价区则因供应相对紧张,价格表现相对坚挺。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降低,养殖端惜售情绪逐渐抬头,但终端需求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限制了价格反弹空间。
03生猪调运政策优化,区域流通效率提升
8 月起,全国生猪调运 “点对点” 备案制度进一步简化,跨省调运检疫流程缩短至 24 小时内办结,部分省份取消了省内跨市调运的检疫证明要求。同时,针对运输车辆的消毒标准进行统一规范,降低了跨区域运输的防疫成本。数据显示,政策调整后,主产区至主销区的生猪调运量较 7 月增长 15%,运输成本平均下降 8% - 10%。华北地区过剩生猪向华南、华东地区的流通速度加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部区域的供需失衡问题,区域价差较上月收窄 0.3 - 0.5 元 / 斤。养殖端可借助调运政策优化契机,灵活调整出栏区域,提高销售收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