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主要存在四条技术路线:
1、基因缺失活疫苗
中国哈兽研研发(HLJ/18-7GD株),保护率90-92%,但存在毒力返强风险,处于III期试验阶段。
越南已商业化,但安全隐患大。
2、亚单位疫苗
中国六家单位联合研发(2025年7月进入临床试验):
抗原设计:靶向ASFV关键蛋白P72(衣壳蛋白)、P54(吸附蛋白)、P30(膜蛋白)。
技术突破:冷冻电镜解析蛋白结构 + 纳米载体(提升递送效率) + TLR9激动剂佐剂(增强免疫应答)。
临床前数据:保护率60-85%,无排毒风险,免疫持久性3-4个月。
产业化挑战:重组蛋白生产成本高(预估终端价30元/针),昆虫细胞表达抗原得率不足30%。
3、mRNA疫苗
德国FLI团队:保护率仅50%,处于临床前研究。
MIT陈建柱实验室(美国农业部资助):
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学要开发非洲猪瘟疫苗
武汉大学校友,要研发非瘟疫苗
采用逆向疫苗学设计,利用LNP递送系统编码ASFV关键抗原。
优势:生产成本低、更新毒株快速,但尚未公布保护率数据。
中国金宇保灵:同步推进mRNA疫苗研发,目标单剂成本压缩至20元以下。
4、病毒载体疫苗
英国Pirbright研究所研发,保护率40%,仍处实验室阶段。
二、中国亚单位疫苗里程碑进展
1. 临床试验获批(2025年7月)
养猪业“头号杀手”有克星了
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所、国药动保、金宇保灵、中牧股份、广东蓝玉生物联合申报。
试验规划:2025年7月-2027年7月,覆盖5个规模化猪场(湖北麻城、江西全南等),使用2.2万瓶疫苗。
分工模式:
中科院团队:基础研究(抗原结构解析、VLP递送系统)。
企业方:产业化与临床试验。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展
2. 技术突破
安全性:重组蛋白无完整病毒,彻底规避毒力返强风险。
免疫增强:纳米载体+TLR9佐剂协同提升Th1型细胞免疫,临床前保护率显著优于其他路线。
标记疫苗潜力:可区分自然感染与免疫动物(DIVA特性)。
三、产业化挑战与应对
1、成本问题
重组蛋白生产成本高 → 企业通过优化纯化工艺(中牧股份)、布局年产100亿剂产能(国药动保)降本。
免疫成本敏感(60元/头) → 金宇保灵推进“亚单位+mRNA”双技术路线,目标降至20元/剂以下。
2、免疫持久性不足
当前仅3-4个月 → 需通过新型佐剂(如CpG-ODN)突破瓶颈。
3、国际竞争压力
越南基因缺失疫苗已抢占市场 → 中国依托WOAH国际标准(2025年5月通过)推动全球化应用。
非洲猪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疫苗标准采用
四、未来展望
成功路径:若2027年临床试验验证大规模应用效果,2028年上市后有望占据50亿美元全球市场。
科学意义:突破百年技术困局,为高致死率动物疫病防控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国方案。
风险提示:若田间试验失败,将印证“非洲猪瘟疫苗是兽医学界最难攻克的堡垒”的行业共识。
结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已进入“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的攻坚阶段,中国在亚单位疫苗领域率先突破临床试验门槛,而mRNA技术(如MIT及国内团队)有望成为下一代低成本解决方案。全球产业化进程将取决于未来两年田间试验数据与成本控制能力。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