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中旬,全国生猪市场仍未走出价格低谷。6月13日,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4.04元/公斤,较年初高点累计下跌26.7%。北方主产区如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标猪价格已跌破14元/公斤,最低甚至降至13.4元/公斤;南方虽跌幅较小,但广东、福建等高价区的价格也出现松动。供需失衡与成本压力交织,让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
供应端的压力尤为明显。去年四季度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回升带来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6月理论出栏量环比增长2.8%,加上二次育肥户的“截流”,导致标猪供应远超预期。河南某养殖场负责人老张表示:“大型集团日均出栏5.2万头,我们散户想压栏也压不住,收购商压价严重。”目前,150公斤以上的大猪占比高达12%,料肉比攀升至3.0,养得越久亏损越大,养殖户陷入两难局面。
消费端同样不容乐观。6月以来,全国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下降至27.62%,白条走货量同比减少15%。山东某屠宰场王经理透露:“凌晨三点开始屠宰,一天不到百头,冷库里的白条卖不动。”居民消费意愿低迷之外,鸡蛋、禽肉等替代品价格下滑也在分流猪肉需求,使得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也让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自繁自养的成本线维持在13.5-14元/公斤之间,而外购仔猪模式已全面亏损,每头猪平均亏损超过300元。虽然饲料价格同比下降了5.3%,但豆粕期货上涨部分抵消了成本优势。江苏养殖户李大姐算了一笔账:“一头猪从20公斤养到110公斤,总成本约1300元,现在只卖1500元,利润仅200元。”
区域分化日益显著。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价格战的重灾区,黑龙江养殖户老周表示:“集团降价抛售,散户恐慌性跟风,外调量减少8%,本地消化又跟不上。”华北的收购价更是压至13.2元/公斤,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下降40%。相比之下,华东地区因二次育肥户截留标猪,价格略显坚挺,华南则受冻品库存偏低影响,价格波动较小,但仍需警惕疫情风险。
短期来看,端午节后的消费真空期叠加集团场出栏惯性,预计6月下旬猪价可能下探至13.5元/公斤,北方部分区域甚至跌破成本线。此时养殖户应采取“动态出栏”策略,优先出售110-125公斤的标猪,避免过度育肥带来的损失。同时优化饲料配方、控制成本,例如使用“玉米+发酵豆粕”的组合,可降低饲料成本0.3元/公斤。
中期方面,8-9月中秋备货或带来转机。若消费回暖5%-8%,叠加前期压栏生猪逐步出清,猪价有望反弹至14.5-15.0元/公斤。但产能基数较大,涨幅有限。关键信号包括6月底能繁母猪存栏是否下降0.5%-1%,以及是否有政策调控措施出台,如冻品收储,将影响市场信心。
长期来看,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非洲猪瘟、蓝耳病等疾病,养殖户需加强生物安全防控,每周至少两次带猪消毒。市场虽不会突然反转,但也不会一直低迷。对养殖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焦虑,而是保持“敏捷”——根据价格调整出栏节奏,依据成本变化优化技术,结合政策动向把握机会,在这场“生存博弈”中稳步前行,最终脱颖而出。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