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科学的消毒流程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基础。尤其是在空栏阶段,应严格执行“清洗 - 消毒 - 空置”的标准化操作。首先彻底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和杂物,并使用高压水枪对地面、墙壁以及食槽等区域进行深度冲洗,确保无死角残留。随后使用3%火碱或戊二醛溶液进行全面喷洒,特别注意对缝隙和角落的重点处理,以杀灭潜在病原体。最后采用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熏蒸的方法封闭门窗,保持环境密闭状态2至3天,再空置3-5天,使猪舍充分通风干燥,为新猪入栏创造安全卫生的环境。
  仔猪到达后,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体表清洁与适应性管理。建议使用温度在38-40℃之间的温水配合0.1%的新洁尔灭或聚维酮碘溶液,为仔猪进行温和洗澡,过程中需注意保暖措施,防止因低温导致感冒。清洗完毕后,应及时用干净毛巾擦干仔猪身体,并迅速将其转入已预热至28-30℃的保育舍内,帮助其平稳度过环境转换期。
  为了有效防控疾病传播风险,新引进的仔猪必须实行隔离观察制度。单独设立隔离区,避免与原有猪群接触,隔离时间一般维持2-3周。在此期间,饲养人员需每日清理仔猪排泄物,并定期使用0.3%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溶液对隔离区地面及工具进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达标。同时,密切关注仔猪精神状态、食欲及排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个体并采取相应措施。
  日常管理中,定期消毒是维持猪舍卫生的重要环节。通常每周应对整个猪舍进行两次全面消毒,推荐使用复合酚或过硫酸氢钾类高效消毒剂。尤其在四川等潮湿地区,更应加强防潮措施,例如在地面铺设生石灰,防止霉菌滋生。此外,还需减少外界干扰,如避免频繁转群或更换饲料品牌,保持猪舍环境稳定,有助于降低仔猪的应激反应。可以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多维电解质,提升其免疫系统功能。
  针对疾病预防,应在隔离期结束后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适时接种猪瘟、口蹄疫等常规疫苗,增强仔猪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同时实施驱虫计划,常用药物包括伊维菌素或阿苯达唑,有效控制内外寄生虫的发生与传播。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消毒剂的选择应多样化,交替使用不同类型产品(如醛类、酚类),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人员流动也需严格管控,饲养员进入猪舍前后必须更换专用衣物鞋帽,并执行洗手消毒程序,严禁不同区域间串栏行为。对于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和污水,应通过发酵或无害化处理方式妥善处置,远离猪舍区域,避免交叉污染,从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生物安全防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