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散户、小规模养殖模式正在被规模化、工厂化的现代养殖方式所取代。生猪在生长前期采取封闭式管理具有其合理性,但在进入育肥阶段后则应调整管理模式,引入科学化、智能化手段,以适应肉品质量提升的需求。本文结合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禀赋与东营地区气候特点,研究通过动态营养调控、智能化饲养管理及环境优化等措施,探索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猪肉品质的新路径。
  在营养配方设计方面,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变化复杂,需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饲料配比,构建动态营养模型。育肥前期(30~60 kg)以促进肌肉生长为主,应提高可消化氨基酸比例,并采用压片玉米增强淀粉糊化度;中期(60~90 kg)侧重脂肪沉积调控,适当降低麸皮使用量以避免肠道过度发酵;后期(90 kg至出栏)重点控制料重比,引入缓释淀粉延长饱腹感,减少营养浪费。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大蒜秸、花生稞、玉米秸等农副产品,经黑曲霉与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种固态发酵处理后替代豆粕,降低成本。白菜、甘蓝、圆葱等廉价蔬菜经加工后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形成协同增效机制,有效提升肉质口感与营养价值。
  智能化饲养管理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通过部署风向风速测量仪、温度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圈舍环境与猪只行为数据,并将信息同步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处理。系统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调节通风强度与饮水流速,满足不同阶段猪只的生理需求。此外,在早中晚时段播放五音乐曲,有助于缓解猪只压力,促进健康成长。在圈舍设计上,摒弃传统全封闭模式,采用向阳半开放式结构并配备运动场,根据天气变化安排猪只外出活动,增强体质与抗病能力。这种模式已在东营五一农场成功应用,不仅显著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猪肉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环境调控体系对育肥猪健康与生产性能至关重要。针对育肥猪怕热的特点,圈舍高度应不低于2.6米,地面采用竖砖铺设以吸水保温,避免使用水泥地面。南向半开放设计有利于采光保暖,冬暖夏凉。依据东营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制定动态环境调控方案:育肥区实施体重梯度降温策略,每增长10公斤体重下调设定温度1.5℃。在饮水管理方面,采用具备自清洁功能的乳头饮水器,并设置分段流速控制程序——凌晨采食高峰前加大水流刺激饮水欲望,午间高温时段降低流速以减少洒漏。同时,配置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对黄河水源进行脱钙镁处理,防止水垢堵塞影响供水效率。料槽周边铺设防渗漏格栅,配合自动刮粪系统保持饲喂区域干燥,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降低疾病发生率。
  综上所述,通过精准营养供给、智能化饲养管理与科学的环境调控相结合,能够系统性提升饲料转化效率,改善猪肉品质,降低养殖成本。该综合养殖模式不仅体现了生态效益,也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区域的生猪养殖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