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不食症是哺乳期常见的一种普通疾病,主要表现为母猪在分娩后至哺乳期结束期间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完全废绝的现象。该病不仅影响母猪的身体恢复,还会降低泌乳量,进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导致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根据临床观察和病因分析,母猪产后不食症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为消化不良型,常见于分娩后初期。主要原因是产前喂料过多或突然更换饲料,导致胃肠负担加重、消化功能紊乱。病猪体温正常,但食欲减退,排便先干后稀,部分猪喜欢饮用咸汤或摄取少量青绿饲料,严重者会出现完全拒食的情况。
  第二类为低血糖缺钙型。母猪产后泌乳量大、产仔数量多,容易造成血液中葡萄糖和钙浓度下降,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这种情况下,母猪会表现出精神不安、感觉异常,甚至兴奋与抑郁交替出现。同时,由于泌乳减少,仔猪因吃奶不足而频繁骚动,干扰母猪休息,进一步影响其消化系统功能。病猪常卧地不起,肌肉震颤,行动迟缓,严重的甚至出现跛行或瘫痪。
  第三类为产前环境应激型。在现代规模化养猪场中,母猪常常面临多种应激因素,如惊吓、免疫注射、驱赶、噪音、高温高湿以及通风不良等,这些都会对母猪造成强烈刺激。此外,非典型蓝耳病、寄生虫感染、胃肠炎、胃溃疡、便秘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加重病情。特别是产程过长或难产时处理不当,也容易继发产后不食症。
  第四类为产后感染发热型。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环境卫生不佳、气温过高或产后护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母猪易被大肠杆菌、棒状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通常在产后3~5天内发病,病猪体温可高达41℃,表现出畏寒战栗、呼吸急促、结膜发绀等症状,阴道常流出带有血液的腥臭黏液,并伴有频繁排尿和努责现象,尿液浑浊不清。
  第五类为产后体质虚弱型。这类病例多见于年龄较大(6~7岁以上)的母猪,由于年老体衰、分娩无力,导致产程延长至8~9小时以上,体力消耗过大,影响了胃肠及其他器官的功能。病猪表现为极度疲惫、体温偏低、反射减弱、厌食等症状。一些年轻的母猪如果平时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分娩时间过长导致元气受损,亦可能出现类似症状。此外,产时失血过多造成的气血两亏也是重要诱因之一。
  第六类为胃肠神经紊乱型,常见于初产母猪。由于分娩疼痛和疲劳,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副交感神经则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下降,最终引起食欲减退。此外,有些猪场管理不当,如饮水系统堵塞、长期未清洗导致水中出现青苔、铁锈等杂质,或水源被污染,造成母猪饮水不足,也会间接诱发胃肠疾病,使母猪出现少食或拒食现象。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关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