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猪饲养过程中,产前阶段的饲喂调控对于分娩的顺利进行、仔猪的健康状况以及母猪产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产前是否需要控料’这一问题,养殖从业者常常存在不同看法。本文将从母猪生理变化、饲喂原则及具体操作方案等方面系统阐述产前控料的必要性与科学方法。
  一、产前控料的科学依据\n\n1. 母猪产前生理变化\n\n妊娠后期(通常为产前7至10天),母猪体内会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胎儿在此阶段迅速发育,约70%的体重增长集中在妊娠最后30天,母猪的营养需求也随之达到高峰。同时,子宫内容物可能占母猪体重的15%-20%,对消化器官造成压迫,代谢负担加重。此外,孕酮水平下降、前列腺素上升,标志着分娩即将启动。\n\n2. 控料的核心目的\n\n首先,控料有助于预防难产。若饲料摄入过量,可能导致胎儿过大或腹腔脂肪堆积,影响产道扩张。其次,控料可降低MMA综合征(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症)的发生风险,高蛋白和高能量饲料易引发乳腺炎,便秘则会增加内毒素血症的风险,从而抑制宫缩。最后,合理控料有利于优化乳腺发育。产前三天若能量过剩,容易导致乳腺脂肪浸润,而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则能促进功能性乳腺组织的发育。
  二、不同阶段的控料方案\n\n1. 妊娠后期(产前7-10天)\n\n此阶段应逐步减少饲喂量,从每日3.0-3.5公斤降至2.0-2.5公斤。饲料成分也需调整,粗纤维比例应提升至5%-7%,可通过添加麸皮或甜菜粕实现。蛋白质含量应降至14%-15%,并添加1%的硫酸镁以预防便秘。\n\n2. 分娩前三天\n\n饲喂量进一步减少至每日1.5-2.0公斤,并将饲料改为稀粥状(水料比为3:1)。此时应重点补充维生素E(200 IU/天)以增强免疫力,以及有机硒(0.3 mg/kg)以减少氧化应激反应。\n\n3. 分娩当天\n\n分娩开始后停止喂料,但需保证饮水供应,并可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以维持体力。针对个别特殊情况,如体况较差的母猪(背膘厚度低于12毫米)或胎次较多的母猪(5胎以上),控料幅度应相应减少,确保其体能储备。
  三、控料实操中的关键细节\n\n1. 精准评估体况\n\n产前母猪的理想背膘厚度应在14-16毫米之间,可通过超声波测量。体况评分方面,建议保持在3分制中的2.5-3分,即肋骨轻微触感但仍有一定脂肪覆盖。\n\n2. 饲料过渡方法\n\n从妊娠料转为哺乳料需经历一个渐进过程,通常为5天。第1-2天使用75%妊娠料+25%哺乳料;第3-4天各占50%;第5天完全更换为哺乳料,以避免消化系统不适。\n\n3. 便秘防控措施\n\n每日应观察粪便状态,理想情况为成型软便。可在饲料中添加0.3%氧化镁或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含量≥1×10⁹ CFU/g)以改善肠道功能。
  四、常见误区与纠正\n\n误区一:‘产前加料能提高仔猪初生重’\n\n虽然胎儿主要体重增长发生在最后30天,但过量饲料只会被母猪转化为脂肪储存。正确做法是通过改善氨基酸平衡(赖氨酸含量≥0.8%)来提升营养利用效率。\n\n误区二:‘控料会导致产程无力’\n\n宫缩强度取决于钙离子通道活性,而非短期能量摄入。解决办法是在产前7天补充有机钙(如柠檬酸钙,每日10克)。\n\n误区三:‘所有母猪采用统一控料标准’\n\n不同胎次、体况的母猪应采取差异化管理。例如,初产母猪应严格控料(减量30%),而经产母猪可根据胎次调整(3-5胎减量20%)。
  五、产前管理黄金法则\n\n除了合理的饲喂调控,环境管理和健康监测同样重要。产房温度应保持在18-22℃,湿度不超过65%。确保母猪饮水充足,水流量不低于每分钟2升,水温控制在10-15℃。产前7天应避免任何转群、免疫等应激操作,并每日测量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8.5-39.5℃),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结语:\n科学控料是提高母猪分娩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结合母猪个体差异、胎次、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饲喂方案,并配合精细化管理,可有效缩短产程(控制在4小时内)、提升初乳质量(IgG含量≥50 mg/ml)、降低死胎率(<5%),并加快产后采食恢复(5天内达5公斤/天以上)。这不仅能改善母猪繁殖性能,还能显著提升养殖场的整体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