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提升母猪分娩率是实现高效产出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配种后一个月内,这一阶段往往是失配的主要时期,因此提高母猪在配种后25天内的受孕率显得尤为重要。所谓25天受孕率,是指在母猪配种后25天通过孕检确认妊娠状态的母猪头数占该批次配种母猪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不仅体现了猪场的生产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较高的受孕率意味着更少的非生产天数,从而有效降低单位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目标。
为了确保25天受孕率达到理想水平,首先应从母猪的体况管理入手。以断奶母猪为例,其配种时的理想膘情评分应在2.5~3.5之间,P2点背膘厚度维持在14~19mm为佳。研究表明,母猪体内脂肪和瘦肉的充足储备是成功配种的前提条件。若体脂过低,可能影响卵巢卵泡的发育及胚胎着床;而体脂过高则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干扰生殖生理环境。为此,在产后第9天起,应保证母猪每日采食量达到7kg以上,避免哺乳期间体重下降超过产前的10%。此外,提供舒适的饲养环境,如保持舍温在18℃~24℃、氨气浓度低于10ppm、湿度控制在50%~70%,并确保饮水充足,也是促进母猪良好体况的重要措施。
除了体况管理,控制母猪炎症同样不可忽视。据统计,约80%的屡配不孕母猪是由子宫内膜炎引起的,而在规模化猪场中,该病的发生率普遍较高。难产、掏产、产程过长以及产后消炎不彻底等都是导致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第二产程超过4.5小时或产仔间隔超过20分钟即为产程过长。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可采用“接产五部曲”技术(擦、断、干、补、记)和“助产六字诀”(凉、静、摸、输、踩、拉)。同时,在产前20天至分娩期间连续使用多美诺(1kg/t)有助于缩短产程。对于产后清宫,则推荐使用宫炎净结合林可霉素进行子宫灌注,以预防感染。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避免异常母猪参与配种。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参配的异常母猪中,有相当比例最终未能成功受孕,主要原因是发情不明显、不锁反应、返情等情况。针对这类问题,可在短期优饲阶段加强筛选,及时淘汰不具备繁殖潜力的个体。短期优饲不仅仅局限于增加饲料供给,还需从营养、环境与管理三方面综合优化。例如,断奶前7天开始每天补充葡萄糖200g和生殖营养剂,适当光照时间控制在16小时,强度保持在250~300lx,并加强对异常个体的监控与处理。
选择合适的配种时机也是决定受孕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质的精液是保障母猪成功受孕的基础,要求精子活力高于0.8、畸形率低于10%。在输精过程中加入适量缩宫素有助于提高25天受孕率。与此同时,良好的诱情管理也不可或缺。尽管在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部分猪场尝试用仿声器或诱情剂替代公猪查情,但效果远不及真实公猪刺激。经验丰富的配种员需准确掌握母猪的发情症状,在最佳时间内完成配种。通常经产母猪在断奶后3~7天开始发情,此时应密切关注其行为变化,把握好配种窗口期。
此外,熟练掌握人工授精技术对提高受孕率至关重要。PSY研究院总结出一套“七字诀”(洁、吻、压、插、摸、慢、拔)和“深部输精八字诀”(润、慢、等、挤、拔、检、记、吻),极大地提升了操作的规范性与成功率。配种完成后,还需要重视配后管理,特别是在怀孕早期实施“六不一优”原则:避免感染、惊吓、毒害、湿热、高能量摄入和免疫应激,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例如添加专用酶毒清和仔多多等添加剂,以增强胚胎存活率。
最后,B超测孕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空怀母猪,从而减少无效饲养带来的经济损失。正确使用B超仪不仅能及时发现未孕个体,还能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产程管理同样是影响母猪恢复与后续发情的重要环节。产程通常指的是从第一头仔猪出生到最后一只仔猪落地的时间,但严格来说还包括产仔间隔。集中分娩情况下,若忽视产程监控,容易造成产后恢复困难,甚至引发子宫炎症,进而影响母猪断奶后的发情与配种。
为有效应对产程问题,应加强分娩前的监控工作。一是查看预产期记录,母猪平均妊娠周期约为115.5天,不宜随意催产;二是观察临床表现,如不安、筑窝、停食等症状提示即将分娩;三是检查乳汁分泌情况,不同乳头的泌乳时间可大致判断分娩时间;四是注意羊水破裂情况,这是分娩临近的重要信号。一旦发现破羊水后1小时内仍未产仔,或产仔间隔超过20分钟,应及时采取助产措施,必要时可参考专业培训资料,如《护娩师训练营》,以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