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及生物安全要求日益提高,批次化生产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技术起源于欧洲,通过将母猪群按批次统一管理、集中配种和分娩,实现了高效繁殖和科学管理。近年来,我国在引入该技术后,在生殖激素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如D-型氯前列醇钠、人绒毛膜促性激素(HCG)、烯丙孕素片剂等,显著提升了批次化生产的效率和可行性。
  母猪属于自发排卵动物,其发情周期通常为18~23天,发情持续时间为2~3天。现代研究表明,母猪的发情周期可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卵泡期约为5~7天,此时雌激素水平上升,促进GnRH分泌,进而刺激LH峰形成,诱导排卵;黄体期则持续13~16天,黄体分泌孕酮抑制卵巢活动。若未受孕,第15~17天子宫内膜释放PGF2α溶解黄体,解除抑制,从而进入下一轮发情周期。这一生理机制为批次化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批次化生产的核心在于同步化母猪的发情周期。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包括简式定时输精(TAI)和精准定时输精(FTAI)。前者依赖发情鉴定结合人工查情,适用于操作相对灵活的养殖场;后者则完全依靠激素诱导排卵,避免了因人为判断失误导致的漏配问题。据研究统计,约44%成功受孕的母猪并未表现出明显发情行为,说明FTAI更具优势。
  针对后备母猪的批次化方案中,初情期的建立尤为关键。研究显示,初情日龄控制在195天前、首配日龄在225~285天之间,并有至少一次发情经历的后备母猪,其繁殖性能更佳。使用PG600或FSH/HCG等外源激素可有效诱导初情期,显著提高参繁率和分娩率。采用简式或精准进群方案,不仅能提升配种效率,还能优化群体结构,减少无效饲养。
  经产母猪的批次化管理则主要围绕断奶后的同期发情进行。由于哺乳期促乳素(PRL)抑制GnRH释放,断奶后母猪会逐渐恢复发情节律。通过定时注射PMSG和GnRH或HCG,可以实现高度同步化的排卵和输精。下午断奶配合激素处理已被证实能显著提高断奶后7天内的发情率,有利于生产节奏的统一安排。
  在评价指标方面,行业逐步建立了以“参繁母猪分娩率”、“头均总仔数所需饲养日”等为核心的评估体系。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个体繁殖性能,也从整体上衡量批次化管理的效果,为规模化猪场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批次化生产的节律设计也在不断优化。传统周批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我国养殖条件,因此18天和36天节律被广泛采用。18天节律适合大型猪场,实现高效周转;36天节律更适合小型场,兼顾分娩舍洗消时间与生产连续性。这种灵活调整使批次化管理更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在激素应用方面,多项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例如,PG600在诱导初情期方面效果显著,能大幅提升后备母猪的发情率和排卵率;烯丙孕素片剂的推出解决了液体剂型的生物安全风险和使用不便问题,每日20mg连续饲喂18天可获得最佳同步发情效果;HCG因其排卵诱导能力强、副作用小,成为FTAI程序中的优选药物;D-氯前列醇钠相比DL构型产品具有更强效的黄体溶解能力,有望全面替代传统制剂。此外,长效缩宫素在促进分娩、辅助输精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
  尽管激素在批次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使用必须遵循科学原则。首先,猪群健康状况是前提,只有膘情适中、无疾病感染的母猪才能充分发挥激素效果;其次,激素应顺应母猪自然生理节律,“顺势而为”,而非强行干预;最后,兽药使用应严格参照说明书,避免剂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
  展望未来,种猪批次化生产将成为我国养猪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不仅可以提升繁殖效率、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更有助于实现“全进全出”的工业化养殖模式。这将从根本上改善猪肉供应体系,缓解供需矛盾,保障市场价格稳定,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