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即将过去,本月上旬猪价表现出较强的“抗跌”特性。由于标猪行情偏强运行,导致猪价下跌预期未能完全兑现。养殖端调整了出栏节奏,散户和集团猪企认价出栏的情绪较为低迷。同时,在南方和北方的部分市场中,二育现象仍有入场迹象。此外,消费需求缓慢回升,多方面因素共同支撑下,猪价走势偏强,标猪均价回升至14.72元/公斤。然而,随着猪价重心的回升,市场热度迅速降温,进一步上涨的动力不足,价格下行压力逐渐显现。
  从供需角度来看,3月生猪市场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供应端和消费端。根据数据统计,3月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长12.39%,加上1-2月未完成的出栏计划转移至本月,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直接压制了猪价。能繁母猪存栏自2024年5月起持续增长,使得2025年一季度标猪供应进入“扎堆上市”阶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与此同时,春节后进入了传统消费淡季,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28%-30%,较节前下降近10%。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白条肉价格持续走低,虽然冻品入库对屠宰量有一定提振作用,但整体供过于求的格局难以扭转。
  在成本与市场情绪方面,饲料成本(玉米2500元/吨、豆粕3200元/吨)创下三年新低,自繁自养户亏损收窄至50-100元/头,而外购仔猪养殖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仔猪价格攀升至600元/头(北方外三元),这反映了市场对下半年行情的乐观预期。然而,当前补栏成本与未来猪价的不确定性形成博弈。肥标价差持续扩大(最高达1.19元/公斤),刺激了养殖端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补栏(占比12%-15%),延缓了价格下跌的节奏。如果二次育肥规模在3月中旬前继续扩大,可能会带动猪价阶段性反弹0.3-0.5元/斤,但需要警惕后期集中出栏带来的风险。
  展望3月的价格走势,预计以震荡下行为主,底部支撑将逐步显现。受供应过剩和消费疲软拖累,猪价大概率在13-15元/公斤区间波动,局部市场可能短暂跌破规模场成本线(13-14元/公斤)。成本下降、二次育肥介入以及冻品入库等因素将减缓跌幅,南北价差收窄(当前1.2元/斤)可能会刺激跨区调运以平衡供需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能繁母猪加速去化(环比降1.8%)或预示下半年供应收缩,但效果需等待至三季度才能显现。屠宰开工率回升至35%以上或南北价差收窄至0.5元/斤以内,可作为市场回暖的先行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资金状况优化出栏节奏,避免集中抛售。同时,要关注疫病防控(南方雨季风险)及饲料成本波动,适时参与二次育肥时需谨慎评估远期行情。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降低市场风险,实现稳定收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