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胞胎集团表示正在研究其入主的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停工的9个养殖场项目的复工事宜,并计划年内投入使用。这并非个例,自2月底至3月初,四川多家生猪生产企业如德康农牧、巨星农牧、巴山牧业等也纷纷启动提升产能的措施,传递出川猪扩产的强烈信号。
  多家企业已提出明确的增产目标。四川4家上市猪企——德康农牧、新希望六和、巨星农牧、巴山牧业,以及双胞胎集团等行业龙头纷纷谋划扩产。双胞胎集团副总裁聂小洪透露,四川的9个项目已被列入公司2025年重点复工复产计划。这些项目建成后,双胞胎集团在四川的能繁母猪规模将增加7.98万头,育肥猪规模将增长17.5万头。同时,德康农牧也在加快省外布局,计划年内实现存栏量和出栏量“双增”。巨星农牧更是设定了到2025年商品猪出栏量超过400万头的目标,远超去年前三季度的173.35万头。
  对于此次扩产热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超长猪周期的结束,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产行动。从内部因素来看,经过近一年的盈利“回血”,川猪行业基本走出了本轮超长猪周期的困境,具备了扩产的实力。经营主体的营收成为关键指标,自去年5月起,川猪结束了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亏损模式,进入持续盈利区间。例如,巨星农牧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8亿元至5.5亿元,而新希望六和在三年亏损135亿元后,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4.5亿元至5.5亿元。此外,养殖成本的降低和产业升级也为扩产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川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已控制在13.7元/公斤。
  外部因素同样推动了此次扩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朱砺指出,政策利好是重要原因之一。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千亿产业建圈强链工程”,明确培育畜牧万亿级产业链,生猪作为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诸多政策支持。此外,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导致进口猪肉供给减少,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市场空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年来进口猪肉供给缺口显著,企业自然需要填补这一空缺。
  尽管扩产趋势明显,但仍有不少人对猪价走势和饲料成本持谨慎态度。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童其权表示,此前超长猪周期带来的巨额亏损让企业更加谨慎保守。农业农村部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猪肉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全国范围内动物疫病防控稳定,生猪产能稳步增加,但考虑到进口猪肉的缩减和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预计2025年猪价不会出现持续性的大幅上涨,也不会大起大落。然而,饲料价格的波动仍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今年春节后,川内仔猪和饲料价格出现反弹,豆粕批发价从每吨2900元涨至3000元并持续上涨。作为饲料调入大省,四川面临玉米和大豆进口成本增加的压力,这对企业利润空间构成了挑战。不过,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相关储备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本地饲料企业和猪企的需求。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