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胞胎集团表示正在研究复工正邦科技在四川停摆的9个养殖场项目,并有望在年内投入使用。这并非个例,随着2月底至3月初多家生猪生产企业的年度产能目标相继公布,四川生猪行业的扩产信号愈发强烈。从德康农牧到新希望六和,再到巨星农牧和巴山牧业,众多龙头企业纷纷谋划扩大生猪养殖规模,预示着川猪产业即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这一轮扩产行动的核心驱动力,是超长猪周期的结束以及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以双胞胎集团为例,其在四川布局的9个项目已被列入2025年重点复工复产计划。一旦全部建成投用,双胞胎集团在川的能繁母猪规模将提升7.98万头,育肥猪规模则增长17.5万头。与此同时,德康农牧也加速省外布局,计划通过成立海南德盛鑫康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存栏量和出栏量的“双增”。而巨星农牧更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商品猪出栏量突破400万头,较去年前三季度的173.35万头大幅提升。
  川猪扩产的背后,既有内部实力的积累,也有外部环境的推动。从内因来看,经过近一年的盈利恢复,川猪行业已基本摆脱了上一轮超长猪周期的不利影响。自去年5月以来,川猪价格持续保持在盈利区间,不少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例如,巨星农牧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8亿至5.5亿元,而新希望六和也在三年亏损135亿元后,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4.5亿至5.5亿元。此外,本轮猪周期中,企业还通过降低养殖成本和负债率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目前,四川上市猪企的养殖成本已控制在13.7元/公斤,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政策利好也为扩产提供了重要支撑。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千亿产业建圈强链工程”,致力于培育畜牧万亿级产业链。作为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养殖无疑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从外部因素看,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导致进口猪肉供给出现缺口,这也为本土生猪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猪肉进口量一度高达400多万吨。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进口猪肉或将减少,本土企业自然需要填补这一空缺。
  尽管扩产势头强劲,但部分企业仍持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对猪价走势和成本波动的担忧。当前生猪价格虽处于盈利区间,但其未来能否延续仍是未知数。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童其权指出,此前超长猪周期带来的巨额亏损让许多企业变得更加保守。农业农村部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猪肉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认为,全国范围内动物疫病防控稳定,生猪产能稳步增加,但考虑到进口猪肉减少和刺激消费政策的影响,预计2025年猪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整体将趋于平稳。
  此外,成本要素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今年春节后,四川仔猪和饲料价格出现反弹,豆粕批发价从每吨2900元涨至3000元,且仍有上涨趋势。作为饲料调入大省,四川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进口玉米和大豆成本同步上升,给本土养殖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对此,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相关储备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本地饲料企业和猪企的需求。农业农村厅则表示,正紧盯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一关键指标,通过编制畜牧产业建圈强链方案并出台激励政策,确保生猪产能稳定。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