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受春节假期影响,2月份全国92家代表饲料企业猪料销量环比下降了5.85%。自2024年12月以来,生猪饲料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呈现下降趋势。如果只是单月销量下滑,可能与养殖端调整出栏节奏等因素有关,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则反映出更为深层次的市场变化。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信号?
首先,生猪存栏量的减少是导致饲料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能繁母猪数量分别环比下降了0.05%和0.39%。这一数据表明,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产能去化的阶段,产能的缩减直接导致了饲料需求的下降。同时,猪价行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春节后,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始终在14.5-15.00元/公斤之间波动,并未如业内预期般跌至14元/公斤以下,行业也未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亏损。
其次,养殖户压栏情绪不足以及二次育肥意愿低迷也是饲料销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由于对2025年第一季度行情持悲观态度,部分养殖户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选择降重出栏,尤其是在1月份,不少养殖户抢在春节前集中出栏,甚至提前补栏仔猪,推动仔猪价格节前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春节前全国15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一度涨至600元/头左右,春节后因市场看涨情绪的助推,仔猪价格更是涨至700元/头。然而,随着仔猪价格提前上涨,透支了春节后的一部分涨幅,随后仔猪价格出现了短期回落。
此外,饲料销量下降还与其价格上涨密切相关。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2月份生猪成品饲料价格环比上涨,其中全国代表市场的大猪料较1月末上涨了6.31%。本轮饲料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饲料原料成本上升的影响。2月份国内玉米均价为2090.24元/吨,环比上涨3.24%,豆粕均价为3610.86元/吨,环比上涨18.39%。饲料主要原料成本的显著上涨迫使各大饲料企业接连上调价格,从而抑制了饲料的需求。
总体来看,生猪饲料销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既反映了产能去化和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也折射出养猪业正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2024年的数据显示,TOP20规模猪场的出栏量已经占到全国总出栏量的30%以上。这些大型养殖场大多选择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涵盖饲料生产、养殖、屠宰加工及食品销售等环节。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可能间接导致了市场上饲料销量的下降,同时也显示出养猪业结构优化的趋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