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这一疫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累计损失已达数千亿元。在“人、车、物、料、猪”五大防控要素中,尽管每个环节都显得至关重要,但从病毒传播链条的深入分析来看,人员管理才是整个防控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所在。一旦这个核心环节出现漏洞,其他防控措施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
  人员流动对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显著的“蝴蝶效应”。养猪场内,工作人员的日均活动轨迹可能覆盖3-5公里的距离,涉及饲料库、出猪台、办公区等多个区域。某省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达75%的非洲猪瘟疫情是由人员违规操作引发的。例如,场长未经隔离直接进入生产区、技术员跨场服务未更换工作服,以及员工私自携带猪肉制品进场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导火索。山东某万头猪场的案例表明,一名休假员工因接触过疫区猪肉,返场时未严格执行隔离程序,导致病毒通过更衣室和料槽等媒介,在短短3天内扩散至3栋猪舍。这充分说明了人员管理失当可能引发指数级扩散的风险。
  人员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病毒传播,还对其他防控要素起到辐射性作用。车辆洗消监督、物资熏蒸处理、饲料质量抽检等关键环节都需要依靠人员严格执行标准流程。河北某集团猪场通过建立“人员行为积分制”,将生物安全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使消毒合格率从68%提升至92%。此外,智能化管理手段正在重塑人员防控体系。某上市猪企引入“人员轨迹追踪系统”,通过电子围栏和实时定位,成功将交叉污染风险降低83%。这种科技赋能并非替代人工,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化人员行为的规范性。
  构建有效的人员防控体系需要分级管控和多维度培训。某国家重点猪场实施了“红黄绿”三区管理制度,要求人员按照48-72小时的梯度适应期逐步进入核心生产区,这种方法可将病毒携带风险降低65%以上。同时,广东某养殖公司通过“生物安全模拟实验室”,让员工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违规操作的后果,并配合每月考核制度,使标准操作规范执行率达到98%。这种沉浸式培训方式将防控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肌肉记忆,从而有效提升了防控效果。
  在非洲猪瘟防控这场持久战中,人员管理犹如防控网络的中央处理器,连接并调控着其他防控要素的运行效能。只有牢牢抓住人员管理这个“牛鼻子”,构建起思想防线、制度防线和技术防线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才能在这场生物安全保卫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当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合格的生物安全卫士时,养猪场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非洲猪瘟的坚固屏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