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期间,我阅读了一些关于猪舍建筑的老书,其中包括1956年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猪舍建筑设计》,1958年建筑工程出版社的《猪舍建筑》,1959年建筑工程出版社的《猪舍建筑设计》,以及198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翻译的英国《猪舍建筑》。通过这些书籍,我对猪舍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历史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此分享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
### 一、1956年《猪舍建筑设计》:从图纸到现实
1956年的《猪舍建筑设计》由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刘净老师编写。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几种简单易行的猪舍设计方案,还附有施工图、工料预算和必要的结构施工说明。书中提到,按照图纸和预算备料,请工施工,只需要在建筑前稍作选择或修正即可,避免盲目摸索和不必要的麻烦。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七十年前,修建猪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图纸和预算,而今天仍有一些猪场缺乏这种科学规划。
书中还指出,当时建筑设计院和工程公司很少关注猪舍设计,导致部分国营农场的砖瓦结构猪舍质量差、材料浪费大、造价高。作者展望未来,希望出现由农业机构领导的畜牧建筑工程队,专门服务于畜舍建筑。这一愿景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来满足现代养猪需求。
此外,书中强调“合理的舍饲制度以建筑合理的厩舍为前提”,并指出良好的猪舍能够提高猪肉生产率、降低饲料消耗量。这与牧原秦总在2021年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好猪舍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正适配生产需求。
### 二、1958年《猪舍建筑》:因地制宜的布局与选址
1958年的《猪舍建筑》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建筑研究室1957年对山东、江苏、浙江三省29个农业社和国营农场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书中将猪舍分为两类:集体养猪场(主要繁殖猪)和户养独立猪舍(主要肥育猪)。对于繁殖猪的饲养管理,书中建议由集体养殖场负责,因为这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卫生条件。
在猪场选址方面,书中提出了几点重要原则:
1. 猪场应位于村庄的下风方向,例如黄海沿岸地区常年东南风,因此猪场应选在村庄西北方;
2. 场址需便于防疫卫生和运输饲料、粪肥,距离交通干道至少100米以上;
3. 地势要高,便于排水,同时低于生活区域以确保水源充足。
这些选址原则充分考虑了防疫、环保和便利性,至今仍是科学选址的重要参考。
### 三、1959年《猪舍建筑设计》:技术细节的深化
相比前两本书,1959年的《猪舍建筑设计》包含更多技术细节,如不同猪舍的温湿度需求、猪只热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指标等。书中已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环境控制优化猪舍性能。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国外早期的猪舍设计方案,例如圆形猪舍。这种设计虽然独特,但反映了人们在探索高效养殖模式方面的尝试。
### 四、1982年《猪舍建筑》:现代化设施的引入
1982年的《猪舍建筑》是一本译作,原书由英国农业渔业食品部于1971年出版。书中介绍了许多现代猪舍设施配置,如漏粪地板(当时称为“篦漏式地面”)。这些设施的引入标志着猪舍建筑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体现了行业对高效养殖的不懈追求。
### 总结与展望:不变的科学追求与不断进步的技术
回顾七十年来的猪舍建筑设计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变的核心逻辑:始终追求科学设计,以建筑适配生产需求。从1956年强调按图施工避免盲目摸索,到1982年引入漏粪地板等现代设施,猪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智能的转变。
与此同时,变化的是我们不断拥抱新技术的能力。如今,随着低碳、智能养殖模式的兴起,猪舍建筑也在不断创新。未来的猪舍设计不仅要满足生产需求,还要兼顾环保、节能和动物福利,为推动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