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使用B超对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背膘进行扫描,是监测其体况并提高生产力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养猪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近年来遗传改良显著提高了母猪的繁殖力和窝产仔猪数。然而,这也给母猪和饲养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泌乳期如何确保母猪的健康和营养需求。
  准确测定和监测母猪体况对于获得最佳生产性能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在母猪的哪个生产阶段进行这些工作?在过去几个月中,ACMC公司评估了一种新的体况评分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扫描仪测定的背膘数据与眼观评估结果。这有助于饲养员更精确地调整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饲喂量,并使产仔舍员工更好地了解母猪在泌乳期间的体重变化情况。
  养猪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种猪群中母猪体况的稳定性。过去,人们常用1至5级的眼观体况评分法来评估母猪体况,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不同品系的母猪在外形上差异较大,仅靠眼观难以准确判断其真实的体脂水平。例如,某些母猪看起来较瘦,但实际测量结果显示其背膘厚度处于正常范围。此外,随着母猪的成长,饲养员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其体况变化,这种“盲区”会导致生产性能逐渐下降,而问题往往要到母猪怀孕后期或下一胎才显现出来。
  为提高眼观体况评分的准确性,可以引入专用扫描仪作为辅助工具。在测量背膘厚度时,通常选择母猪第10肋骨、距背中线6.5厘米处(即P2点)进行读数。为了确保每次测量位置的一致性,可以使用金属或硬塑料模板。根据实践经验,有三个关键时期适合进行背膘厚度测量:断奶时(或配种时)、转入产仔舍时以及后备母猪或经产母猪配种前。通过这些关键时期的测量,可以有效评估背膘变化是由妊娠引起的,还是由哺乳期的能量消耗或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的。
  在哺乳期,过肥的母猪采食量较低,容易出现较大的体重损失,从而影响下一胎的生产性能。同样,体重偏低的初产母猪在产仔后也表现出较差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一般来说,母猪在哺乳期间的背膘损失应控制在2至3毫米之间。初产母猪需要保持良好的体况以开启其繁殖生活,研究表明,体况不仅会影响初产母猪的第一胎,还会影响其后续各胎次的生产表现。因此,在后备母猪配种前的1至2周,建议通过扫描仪检测其背膘厚度,若未达标则应推迟配种。
  不同母猪在断奶时的背膘厚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和吮乳仔猪数量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母猪背膘厚度下降幅度越大。为应对这种情况,可适当提前断奶时间以减轻母猪负担。如果在妊娠期未能根据背膘厚度调整饲喂量,背膘较薄的母猪可能会在第一胎或第二胎出现较多死产仔猪。而在第二胎之后,母猪体况趋于稳定,更容易维持适当的背膘厚度。然而,过度肥胖的母猪容易患乳房炎和泌乳缺乏症,且死产仔猪数较高。因此,及时测定背膘厚度并调整饲喂量对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根据背膘厚度读数和眼观检查结果,可以将母猪分为瘦、中等和肥三类。随着社会团体中散养模式的普及,根据群体体况进行差异化饲喂变得尤为重要。由于初产母猪的背膘厚度变化最大,因此在配种前和妊娠到产仔期间,应重点关注初产母猪的体况管理。初产母猪是猪群的未来,只有让后备母猪在适当的日龄、体重和背膘厚度下开始其繁殖周期,并在后续繁殖周期内加以保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群的整体生产性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