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法系、加系、丹系等品系为代表的高繁母猪逐渐成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养殖品种。这些品系的母猪因其卓越的繁殖性能和较高的窝产总仔数备受青睐。然而,尽管高繁母猪在繁殖能力上表现出色,但在实际生产中却面临着三大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其高繁殖性能的优势,还直接增加了猪场的生产成本。
  首先,高繁母猪妊娠期采食量逐年增加,但仔猪出生窝重与均重却没有相应提升,低出生体重仔猪的比例持续上升。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显著提高,但仔猪的出生窝重和出生均重并未同步增长。对于猪场而言,低体重仔猪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个体,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远低于正常仔猪,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护理,从而导致窝均健仔数减少,直接影响猪场的整体效益。
  其次,尽管高繁母猪的营养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猪场的硬件设施也日益完善,但窝均死胎数和窝均死胎率依然居高不下。统计结果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虽然窝产总仔数有所增加,但窝均死胎率并未下降,反而每窝死胎数量有所上升。这一问题表明,高繁母猪在提高繁殖性能的同时,未能有效降低死胎率,这进一步拉低了猪场的生产效率。
  最后,高繁母猪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即在胎龄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时,其生理机能和繁殖性能已经开始衰退。这种状况迫使猪场不得不提前淘汰这些母猪,导致母猪年更新率不断攀升,黄金胎龄母猪的比例下降,进而影响猪场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水平。具体表现为:母猪的繁殖周期缩短,后备母猪的培育成本增加,同时引入新母猪或重胎母猪可能带来疾病管理的风险,如蓝耳病、非洲猪瘟和腹泻等疾病的传播风险,对猪场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总结来看,高繁母猪的三大生产困境——低出生体重仔猪比例升高、窝均死胎率居高不下以及“未老先衰”现象——不仅降低了猪场的PSY数量和质量(包括仔猪断奶体重),还导致仔猪断奶成本上升,并影响猪场的胎龄结构。此外,频繁更换母猪还可能增加疾病爆发的风险,给猪场的长期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如何优化高繁母猪的饲养管理和健康管理,已成为猪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