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场规模的扩大和生物安全需求的增加,种猪批次化生产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技术起源于欧洲,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科学管理母猪发情周期,统一配种时间,实现集中分娩,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在引入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后,在生殖激素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性探索,如D-型氯前列醇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卡贝缩宫素以及烯丙孕素片剂等,显著推动了该技术在养猪业中的普及与优化。
  母猪属于自发排卵动物,其发情周期通常为18至23天,发情持续时间为2至3天。根据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形成的规律,人们将发情周期划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卵泡期从卵泡开始发育到成熟排卵,一般持续5至7天;黄体期则从黄体形成到溶解,一般持续13至16天。在卵泡期,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黄体激素(LH),从而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并促进排卵。进入黄体期后,黄体分泌孕酮(P4),抑制卵巢活动。未受孕的母猪在第15至17天时,子宫内膜会分泌PGF2α溶解黄体,进而重新进入发情周期。
  种猪批次化生产的核心在于统一母猪的发情周期,常用的技术手段是使用孕激素类似物——烯丙孕素来延长黄体期。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定时输精技术包括简式定时输精技术(TAI)和精准定时输精技术(FTAI)。对于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建立对其繁殖性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初情日龄控制在195天以内,初配日龄在225至285天之间,并经历至少一次情期的后备母猪具有更好的繁殖性能。为了促使后备母猪尽早进入初情期,通常会在195日龄时使用血促性腺绒促激素(PG600或同发素)进行诱导。
  经产母猪的批次化管理同样依赖于同步发情技术。断奶后,母猪由于高水平的促乳素抑制下丘脑GnRH的释放,因此需要通过外源激素调控以实现同期发情和配种。具体方案中,断奶当天可注射氯前列醇钠,随后配合PMSG和GnRH或HCG的使用,精确控制排卵时间和输精时机。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受胎率,还避免了因人为判断失误而导致的漏配问题。
  在评价指标方面,我国养猪业对参繁母猪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例如,“头均总仔数需一胎母猪饲养日”和“头均合格仔数需一胎母猪饲养日”等指标能够更直观地反映母猪的繁殖效率。此外,针对不同规模的猪场,批次化生产的节律也有所调整。大型生产线通常采用18天的生产节律,而小型生产线则适合36天的节律,这为传统猪舍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灵活性。
  在激素应用方面,国内企业在种猪批次化生产中进行了多项创新。PG600作为一种经典的外源激素,可以显著提高后备母猪的发情率和排卵率。同时,烯丙孕素片剂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油剂口服过程中费工费时的问题,并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HCG因其较高的诱导排卵效果,在单次定时输精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氯前列醇钠特别是D-氯前列醇钠,因其更强的黄体溶解能力和促进卵泡发育的作用,逐渐成为种母畜繁殖方案中的首选产品。卡贝缩宫素作为长效缩宫素,不仅能够促进分娩进程,还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未来,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将继续深化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激素使用方案,结合智能化管理系统,养猪业将真正实现“全进全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这不仅可以降低疫病交叉感染的风险,还能突破产业瓶颈,缓解猪肉供需矛盾,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推动我国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