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明确要求在畜禽养殖中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这一政策的实施给养殖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研发出能够有效替代抗生素、提升畜禽生产质量的饲料添加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替代品,备受关注。其具有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腹泻、改善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提高畜产品品质等多重功效,同时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并减少疾病发生率,显著提升畜禽健康水平。
在我国生猪养殖业中,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占据主导地位,但部分散养户仍存在。在集约化养殖中,由于养殖密度较高,应激反应、环境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生产性能。微生态制剂正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有益菌活性,抑制有害菌生长,进而提升机体免疫力和饲料转化效率。特别是在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补充益生菌可缓解便秘、炎症等问题,提高母猪免疫力和初乳质量,增加仔猪断奶重,并缩短发情间隔。
尽管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中展现出显著效益,但并非所有菌株都适合用于制作此类制剂。严格厌氧或兼性厌氧菌株通常难以长期保存,而纳豆菌因其稳定性强,成为制备微生态制剂的理想选择。纳豆菌是一种需氧菌,繁殖能力强,且能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以自我保护,具备耐酸碱、耐压、耐高温等特性,便于储存和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纳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株选育、制备工艺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机理与生物学特性上,但对于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具体影响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试验组饲喂纳豆菌微生态制剂与空白对照组(无添加)的母猪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成活率及断奶重等繁殖性能指标,探讨纳豆菌饲料添加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实际影响,为推动养猪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选取了60头大白妊娠母猪(产前30天),按照胎次均分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0头。试验组从产前30天开始,在怀孕料中添加17克/天的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直至分娩;分娩后,继续在哺乳料中添加17克/天的制剂,持续21天至仔猪断奶。空白对照组则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周期共计52天。数据分析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处理,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结果显示,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对不同胎次妊娠母猪的生产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初产母猪,试验组的死胎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总仔数、总活仔数、平均初生重、平均断奶重、健仔率和日增重虽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三胎次母猪,试验组的健仔数、平均初生重和平均断奶重相对空白组均有所提升,死胎数减少,但差异同样不显著(P>0.05)。而对于四胎次母猪,试验组的仔猪平均断奶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其余指标如平均初生重、健仔率和日增重虽高于空白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讨论表明,微生态制剂对母猪的总仔数和总活仔数影响有限,可能与其受遗传因素主导有关。然而,纳豆菌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降低死胎数,推测是由于纳豆菌中的纳豆激酶成分具有抑菌消炎功能,可缓解母猪妊娠后期的代谢综合征,从而提高胎儿存活率。此外,纳豆菌还能通过调节肠道功能、提高消化酶活性和饲料转化率,改善母猪泌乳性能,间接促进仔猪生长发育。但本次试验中部分指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与纳豆菌微生态制剂的饲喂量不足或饲喂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所述,在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减少死胎数方面效果明显。同时,该制剂还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仔猪的平均初生重、断奶重、健仔率和日增重。未来建议在妊娠期全程使用纳豆菌微生态制剂,以进一步优化其效果,推动养猪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