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已经进行,尽管目前收储成交情况尚未公布,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成交情况异常火爆、价格理想,行情也很难出现大幅上涨。回顾历年的收储前后猪价涨跌情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
从历史数据来看,除2021年10月10日收储后猪价出现较大涨幅外,2017年至2021年间多数收储并未显著改变市场行情。国家发布收储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猪价,提振市场信心,并非为了大幅抬升猪价。市场普遍认为,猪肉收储量相对整个市场的体量较小,对行情的影响有限。
当前市场心态较为谨慎,无论是养殖端还是屠宰端,都对市场利空反应平静,求稳和谨慎成为主流策略。因此,短期内炒作行情的现象较少,且市场对收储已有充分预期,前期消息已被消化。因此,即使收储成交情况火热,也难以再现去年10月的景象。
从供需层面分析,今年一季度生猪供给充足。虽然规模场出栏均重因猪价偏低、饲料成本过高、看空后市等因素而持续下降,但由于生猪出栏量大增,体重下降对整体猪肉供给压力的缓解作用有限。同时,节后需求惯性回落,白条市场需求疲软,加上新冠疫情影响,至少在3月之前,需求端难以明显好转,甚至可能变得更差。因此,3月份猪价下滑的可能性较大,生猪价格将继续低位运行,产能加速淘汰。
关于猪周期的变化,有统计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五次猪周期。过去的规律让一些人成功利用了周期获利。然而,形成猪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赚钱效应”和“亏本效应”,即赚钱时扩大产能,导致过剩和亏本,进而去产能,周而复始。
目前,大部分头部企业并不打算去产能,反而计划保持或增加2021年的出栏量。这意味着如果去产能速度不加快,猪价仍然难以提振。按照以往经验,旧逻辑似乎依然适用,但当前形势已发生变化,本轮猪周期充满变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猪肉产量达5296万吨,同比增长28.8%;年末生猪存栏4492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0.5%;全年生猪出栏67128万头,同比增长27.4%。知名经济学家宋向清指出,收储是我国农副产品价格调节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养殖户来说,当前肉价不利。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上升,而出栏价格下降,导致利润摊薄,不利于调动养殖积极性,也不利于稳定生猪养殖业。
宋向清还表示,一般启动收储工作后半个月内价格调节即可见效,一个月内市场价格将有明显反馈。预计三个月后价格可能进入新的调节周期。因此,收储对猪肉价格的调节作用将很快呈现,猪肉价格探底窗口期已经来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