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饲料企业发布了涨价通知,每吨饲料的价格上涨50元至300元不等。与此同时,不少猪企宣布将在2025年扩大生猪产能。在生猪价格回落、饲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猪企的扩产计划究竟蕴含着多大的风险?
### 部分猪企计划增加产能
一些头部猪企已经确认了在2025年的扩产计划。例如,温氏股份表示,公司初步制定的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为3300万至3500万头,比2024年的3018.27万头有所增长。神农集团计划将2025年的生猪销售量提高到320万至350万头,并预计2027年突破500万头。重整后的正邦科技更是雄心勃勃,预计2025年销售生猪超过700万头,相比2024年的414.66万头,产能增加了近70%。
尽管记者向温氏股份和正邦科技求证扩产合理性的问题,但截至发稿时仍未收到回复。神农集团方面则表示,实体行业产能扩张需要提前准备土地、猪场及人才,因此公司早在2023年就确定了2025年的扩产计划,除非市场波动剧烈,否则不会跟随周期做大的调整。公司还透露,2024年第四季度的完全成本为13.7元/公斤,2025年的目标是降至13元/公斤以内。
### 生猪养殖业的周期逻辑与扩产动机
能繁母猪的数量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量。天邦食品计划在2025年逐步实现4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6.18万头。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2025年1月全国196家养殖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905.27万头,环比上涨0.71%,同比上涨15.35%。分析师李晶认为,养殖端暂未开启去产能模式,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增长走势,周期拐点尚未到来。
尽管存在“产能增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的周期逻辑,但多数猪企仍选择扩产。这些企业表示,布局未来产能是为了在未来进入“产能减少—供应减少—价格上升”的周期时能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规模猪企的产能增加,散户的产能却在下降。数据显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20的猪企生猪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58%。从2018年到2024年,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从49%提升到了70%左右,而散户数量的降幅也超过了40%。
### 豆粕涨价推高饲料成本
新希望、大北农、通威股份、海大集团等饲料企业在近日发布涨价通知,宣布饲料价格上涨50元/吨至200元/吨,最高调价为300元/吨,涉及多个产品线。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成分,在这轮涨价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生意社监测数据,2月16日豆粕价格为3592元/吨,最近15天内上涨11.48%,30天内上涨17.77%,60天内上涨25.68%。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指出,阿根廷及巴西南部降雨偏少,南美大豆增产幅度可能不及预期,加上巴西大豆收获进度偏慢、上市压力后移,不断抬高我国大豆进口成本。此外,国内豆粕库存已连续4个月下降,春节期间油厂停机减产,目前豆粕库存已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供给明显趋紧。预计2月至3月进口大豆到港减少,3月下旬部分油厂可能缺豆停机,届时豆粕供给将进一步趋紧。
### 养殖端的盈利状况
尽管饲料成本有所上涨,但目前生猪养殖端仍在盈利。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全国自繁自养一头生猪平均盈利177.79元,较1月第一周减少了154.61元/头。育肥一头仔猪盈利62.76元,较1月第一周减少了152.12元/头。分析师李晶认为,现阶段饲料成本虽有上涨,但仍处于低位。饲料均价为2.69元/公斤,较去年同期降低16.72%。按照加权后的饲料价格推算,叠加损耗和其他成本计算在内,只要生猪价格在12.7元/公斤以上,养殖端通过压栏增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盈亏平衡。
### 期货助力猪企规避风险
为了规避饲料原材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些猪企开始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牧原股份在公告中称,公司2025年将进行玉米、豆粕、生猪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该业务所需的保证金和权利金最高占用额不超过8亿元。唐人神也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对主要生产原料采取价格低时多买、价格高时少买的策略,争取将全年的原料平均采购价格保持在均衡水平。
期货公司业务员指出,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对某一品种进行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对冲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例如,在玉米价格低时买入建立虚拟库存,减少现货库存占用;等到玉米价格高时再卖出,既能控制库存量,又能缓解价格剧烈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然而,资本市场对猪企的态度仍然较为谨慎。华源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从行业与周期视角看,猪价预测的难度越来越大,生猪板块市场关注度较低,且板块估值处于相对低位。预计未来十年将是国内规模化养猪降速的十年,资本也将逐步走向保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