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的发展进程中,病毒防控始终是保障猪群健康与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猪场中的病毒传播途径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 病毒传播途径剖析:猪场的潜在风险源

猪场环境中,病毒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无论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都给猪群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通过 RT-PCR 检测技术的应用,我们发现病毒在猪场的手推车、工具以及农场工人的手上有着较高的检出比例。

手推车和工具可能因为在不同猪舍间频繁移动,接触到感染病毒的猪只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后,成为病毒的携带载体。数据显示,在手推车的检测中,有46.4%的比例呈阳性,工具的检测阳性比例更是高达58.6%,这充分表明这些常见物品在病毒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场工人的手部和工作服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工人在日常的养殖操作过程中,如喂食、清扫、疫苗接种等,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猪只和各种养殖设施,从而使手部和工作服沾染病毒。一旦工人在接触感染猪只后未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就可能将病毒携带至其他健康猪群所在区域,引发病毒的扩散。

此外,受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污染物也不容忽视。被感染猪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如果被其他猪只误食,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受污染的垫料若未及时清理和更换,也会持续释放病毒,增加猪只感染的风险。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虽然较为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延迟性,通常会延迟1-2天。在这期间,感染猪只可能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就已经将病毒传播给了周围的猪只,使得疫情在猪群中逐渐蔓延,给早期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防控措施实战解析:多管齐下御病毒

#### 人员防护与卫生管理:第一道防线的坚守

洗手作为最为基础且关键的防控手段,在阻断病毒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洗手方式对降低手部流感病毒水平都有一定的效果。当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时,先冲洗5秒能够初步去除手部表面的部分病毒和污染物,然后再用肥皂进行冲洗,肥皂中的化学成分可以进一步破坏病毒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而仅用水冲洗时,需要延长冲洗时间至10秒,并确保彻底擦干,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部的病毒载量。对于基于酒精的洗手液,其含有70%酒精成分,在使用时需保持10秒的消毒时间,让酒精充分发挥杀菌作用,之后自然干燥即可。

一次性手套的正确使用也至关重要。在处理感染猪只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时,佩戴一次性手套可以有效防止手部直接接触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摘下手套后,仍需及时进行手部清洁,因为手套表面可能已经沾染了病毒,若不注意,仍有感染的风险。实验数据显示,所有参与处理的工人手部在处理后都被检测出100%被IAV污染,这充分说明了病毒传播的高风险性。含酒精的洗手液和戴一次性手套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手部卫生方法。

#### 生物安全措施强化:猪场的安全堡垒

淋浴与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在减少病毒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及时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或进行淋浴能够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例如,当工人从污染区进入清洁区时,如果能够及时更换工作服、鞋子,并进行淋浴,就可以去除身上可能携带的病毒,从而防止病毒被带入清洁区,保护健康猪群。

疫苗接种与生物安全措施的协同作用对于猪场病毒防控至关重要。单一的防控措施往往难以完全遏制病毒的间接传播。例如,仅依靠生物安全措施,虽然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猪群的免疫力;而仅依靠疫苗接种,在面对高病毒载量的环境时,也可能无法完全保护猪群免受感染。只有将疫苗接种和生物安全措施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通过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可以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使其对病毒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则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降低猪群的感染几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