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牧和水产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自2005年以来,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保持在1亿吨以上。然而,蛋白质饲料原料主要依赖进口,例如氨基酸的50%以上、鱼粉的70%以及用于豆粕生产的大豆约70%都需要进口。每年需进口大豆超过3000万吨,以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我国拥有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杂粕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如菜籽粕和棉籽粕。这些杂粕通常含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菜籽粕是仅次于豆粕的第二大蛋白质饲料原料,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国,每年菜籽粕产量超过700万吨。尽管如此,由于含有硫甙、多酚、植酸等抗营养物质,菜籽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受到限制。2006-2007年度之前,我国曾是菜籽粕净出口国,但此后因产量下降,每年需要进口少量菜籽粕才能满足需求,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 菜籽粕的营养特点
菜籽粕分为普通菜籽粕和双低菜籽粕。普通菜籽粕硫甙含量高(大于30μmol/g),对大多数动物有毒,适口性差。双低菜籽粕则含有较高的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和组氨酸)以及丰富的硒和磷,但蛋白质含量较低,粗纤维含量较高,并且含有一些抗营养物质,如硫甙、单宁、植酸和芥子碱。这些抗营养物质降低了菜籽粕的消化率,尤其是猪的真回肠消化率变化范围为75%-86%,一般比豆粕低10%。
  ### 菜籽粕饲用现状
菜籽粕价格低廉,在饲料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基本氨基酸消化率较低,限制了其在畜牧和家禽饲料中替代豆粕的比例。中国双低菜籽粕在饲料中的安全用量普遍低于加拿大,这可能与我国双低菜籽粕的品质有关。我国双低菜籽粕不仅硫甙含量高于加拿大的,而且由于加工温度较高,导致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加拿大产品。

我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的70%,水产饲料生产也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而双低菜籽粕因蛋氨酸含量较高,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较为普遍。研究表明,双低菜籽粕可以替代高达75%的豆粕蛋白,对鱼类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 菜籽粕饲用改良技术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菜籽粕的饲用价值,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改良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加工工艺改进、物理法、化学法、溶剂浸出法和生物法。

**加工工艺改进法**:通过新型的油菜籽加工工艺,如脱皮低温压榨技术,降低抗营养物质含量和氨基酸损失,从而提高菜籽粕的饲用价值。

**物理法**:包括热处理、膨化和辐照处理等方法。研究表明,湿法热处理效果优于干法,能够有效降低硫甙含量并改善适口性。

**化学法**:主要有酸碱降解法和金属盐催化降解法。硫酸铜溶液处理法较为有效,能显著降低硫甙含量。

**溶剂浸出法**:利用有机溶剂或水进行脱毒。研究表明,加少量NaOH代替氨可取得较好效果。

**生物法**:包括遗传学方法、微生物发酵处理和酶处理等。微生物发酵法简便且脱毒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降低硫甙和植酸含量。
  ### 菜籽粕饲用改良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进加工工艺**:采用脱皮冷榨工艺可减少赖氨酸的损失,提高粕在饲料中的安全用量。
2. **降低抗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硫甙等有害物质,提高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
3. **提高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通过发酵等方法得到易于消化吸收的产品。
4. **提取高附加值产品**:如同步提取多酚、多糖、植酸和浓缩蛋白,实现综合利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