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常规的三针保健措施下,规模猪场的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仍然面临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的三针保健方式不一定是最科学的选择,其保健时机也未必最恰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多方论证,本文将分享一种更为有效的仔猪保健策略,旨在提高仔猪存活率并降低疾病风险。
  首先,现行接产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仔猪出生时,脐带通常会被直接从母猪体内扯出并切断,随后用麻袋或稻草擦拭仔猪口鼻处的黏液,并擦干身体,再放入保温箱。这种粗放的操作容易导致仔猪缺氧甚至脑死亡,且不及时的保温会增加仔猪受冻的风险,使其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弱仔和死亡的比例。
  此外,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母猪奶水不足的情况非常普遍,提供的母源抗体极为有限。同时,出生当天剪牙、断尾留下的伤口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因此,此时注射一针长效抗生素(如长效盐酸头孢噻呋)对降低仔猪感染风险、确保顺利度过关键期至关重要。
  仔猪阉割去势应尽量在5日龄内完成,最好是在剪牙、断尾之后进行。因为仔猪越小,阉割去势的伤口就越小,新陈代谢也越快,恢复也就越迅速。利用出生后的一针长效抗生素可以有效减少7日龄或14日龄第二针带来的应激反应,减轻工作量。
  正确的仔猪出生处理方法如下:保持脐带与母猪连接的情况下,迅速用毛巾擦干仔猪口鼻处的黏液和身体,然后用消毒后的绳子结扎并切断脐带(切勿从母猪体内扯出脐带),立即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保暖。待其身体干燥后,让仔猪吃足初乳,再进行剪牙、断尾、阉割去势(出生6小时后),并肌肉注射长效抗生素进行保健。
  其次,断奶时,尽管仔猪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保护,但生活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等)基本不变,营养应激也不大,实际生产中并未出现明显问题。然而,从产房转到保育舍时,环境变化显著,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加上合群并栏后的打架行为,胃肠道功能不健全以及饲料过渡的营养应激,给仔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因此,在转保育舍时肌注一针长效抗生素(如长效盐酸头孢噻呋)是十分必要的,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提高保育仔猪的存活率,减少工作量。
  综上所述,较为科学的仔猪保健方案为:在剪牙、断尾、阉割去势时肌注一针长效盐酸头孢噻呋,在转保育舍合群时再次肌注一针长效盐酸头孢噻呋。此方案能显著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商品猪的出栏数量,进而提升猪场的经济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