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水逼走养猪人:生物安全与员工健康能否两全?》

引言  

“非洲猪瘟一来,消毒水成了猪场的‘救命水’,可这‘水’却浇灭了员工的希望。”

一位养猪专家在行业论坛的留言,揭开了中国养猪业最尖锐的矛盾——当消毒水成为防控非瘟的“武器”,它却在无形中伤害着从业者和猪群。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3年因非瘟直接扑杀的生猪超50万头,间接导致全国生猪存栏量骤降12%,而与此同时,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养猪场一线员工离职率同比上涨38%,其中“消毒作业强度过大”位列离职原因前三。

比如,2020年8月21日晚,安徽一男子程某在养猪场用高浓度“火碱”(烧碱、氢氧化钠)消毒猪圈时,因喷枪处皮管爆裂,而他又没佩戴任何防护措施,导致“火碱”液进入左眼。受伤男子在前往徐州求医……

这种大事故不多,但是小事故比比皆是……

一、非瘟阴影下的“消毒困局”  

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顽强超乎想象:常温下可在粪便中存活11天,冻肉中存活数年。为阻断传播,猪场被迫进入“消毒战备状态”——火碱灼烧地面、甲醛熏蒸猪舍、氯制剂每日喷洒。  

然而,过度消毒的代价触目惊心:  

- 对员工:某河南猪场工人因长期接触火碱溶液,手部皮肤溃烂感染率达21%;  

- 对猪群:江苏一规模化场因频繁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导致母猪流产率提升5.3%;  

- 对成本:山东某集团测算发现,非瘟后消毒成本暴涨300%,占养殖总成本8%。  

这背后是行业的“恐慌性消毒”——67%的猪场存在“消毒剂滥用”现象,甚至出现“消毒液泡车轮半小时”的极端案例。

二、消毒剂的“双刃剑”:安全与伤害的博弈  

消毒剂本应是防线,却可能成为“毒源”:  

1. 火碱(氢氧化钠):2%溶液可灭活非瘟病毒,但强腐蚀性导致员工灼伤事故频发;  

2. 氯制剂:对器械消毒高效,但挥发性氯气诱发呼吸道疾病,某湖南猪场30%员工出现咳嗽症状;  

3. 甲醛:熏蒸消毒覆盖率100%,却是国际公认的一类致癌物。  

更隐蔽的是消毒对猪群的慢性伤害。四川农业大学实验表明,过量使用酸化剂消毒的猪场,仔猪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提高14%,直接影响育肥效率。

三、人员流失:被忽视的“隐形成本”  

2023年云南某猪场的劳资纠纷曾轰动行业:因非瘟亏损,场方要求员工每日消毒作业延长2小时,且未配备防护装备,最终引发集体离职。“我们不是在养猪,是在用命换防非!”一名离职员工的控诉道出真相。  

数据更残酷:  

- 一线员工日均接触消毒剂时长从1.2小时增至3.5小时;  

- 78%的猪场未给消毒岗位配备专业防护服;

- 员工因健康问题离职后,新手操作失误率高达43%,反而加剧疫病风险。  

这形成恶性循环:越怕非瘟,越疯狂消毒;越疯狂消毒,越留不住人;人越少,防疫漏洞越多。

四、破局之道:要“科学消毒”,更要“人性化防疫”  


真正的生物安全,从不是“不惜代价”:  

1. 精准消毒:参考德国FLI研究所数据,对非瘟病毒,82℃热水冲洗30秒灭活率99%,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2. 技术替代:安装超声波雾化消毒系统,人员通过式消毒舱降低接触伤害;  

3. 员工防护:强制配备耐酸碱手套、护目镜,每月健康筛查纳入考核;  

4. 平衡点测算:四川某集团通过优化消毒动线,将日均消毒时间压缩40%,员工留存率提升26%。  

“防非瘟是持久战,但人才是核心战斗力。”某上市猪企CEO的反思值得行业深思。

结语:当消毒水成为“毒药”,养猪业该觉醒什么?  

非瘟终将过去,但若以牺牲人与猪的生存质量为代价,这场“胜利”还有意义吗?当行业高喊“生物安全是生命线”时,是否该追问:我们守护的究竟是猪群的健康,还是被恐惧支配的“数据安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