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一个地处豫西南的小县城,孕育了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企业——牧原股份。经过30余年的发展,牧原股份从最初的22头猪起步,到2023年实现生猪出栏6381.6万头,成为全球第一。公司始终将“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紧抓行业发展机遇,以科技赋能养猪,坚持养猪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成长的道路。2024年,牧原股份迈出海外发展的第一步,开启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 创新降本增效
牧原股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持续破解养猪生产难题,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支撑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走进牧原智能设备研发中心的智能科技展厅,宛如置身一家高端装备公司,展厅内摆满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研发的生猪养殖行业产品,如猪舍模型、空气过滤装备、智能饲喂装置、巡检机器人、猪群咳嗽管家和自动清洗机器等。

牧原股份旗下子公司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冬介绍,这些自主研发的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适应养猪场特定环境。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可以精准适应养猪场内的湿度大等环境条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智能养猪不仅改善了养猪环境,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饲料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每个料槽,饲喂过程更加精准,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成本。

牧原股份数智化总监张玉良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研发绿色环保材料,并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厂,搭建行业模型和产业互联平台,助力公司降本增效。目前,牧原股份搭建的物联网平台已链接了220万台设备,每天产生约10亿条数据,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在牧原股份的带动下,上下游装备供应商纷纷落户南阳市,形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牧装备产业集群,促进了我国农牧装备的转型升级。
  ### 绿色生态养殖
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快速发展,规模集中度有所提升,整个产业朝着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牧原股份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制定“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的“环保五台阶”目标,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产业园展示了公司在绿色养殖方面的创新。园区内的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所有楼房猪舍安装了公司创研的空气过滤系统,新鲜空气经过四层过滤后输送到每个养猪单元,空气质量达到接近医院ICU的标准。污浊气体经过除臭灭菌处理后由楼顶排出,实现了养猪无臭气、不扰民的目标。

为妥善解决生猪排泄物问题,牧原股份通过环保技术的创新,将养殖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集“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养猪场里的粪水经过分离后,固体制成有机肥,液体经发酵生成液态肥,通过管道直接送往周边农田,按需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还改善了土壤质量,助农增收。2023年,牧原股份粪肥累计惠及农田450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4.68万吨,平均每亩可减投增收352.27元,合计总额达到14.82亿元。

牧原股份还将绿色低碳环保贯穿于养猪全产业链,推广无供热猪舍、利用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沼气综合利用等方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公司还公开了低豆日粮配方,带领行业节能减排增效。此外,公司规划的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项目正在调试,未来将借助合成生物技术研究节豆日粮技术,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数据显示,牧原股份2023年的碳排放量强度为0.964kgCO2e/kg猪肉,同比降低3.4%;2024年以来,碳排放强度为0.91KgCO2e/kg猪肉,仅为行业水平的50%。
  ### 全球视野谋发展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刚经历了一个下行期,正处在修复阶段,部分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越南因其地理位置、市场需求及养猪行业格局的优势,成为多数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今年9月份,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始探索海外发展。牧原股份将为越南BAF公司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推动越南养猪产业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

牧原股份董秘秦军表示,公司在疫病防控、智能化、环保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希望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帮助当地解决生猪养殖行业的痛点,提升生产效率。当前,公司的海外发展处于尝试与探索时期,未来会结合经营情况及当地需求探寻更多适宜的合作方式。

与其他重资产投入“出海”的方式不同,牧原股份选择了技术输出作为海外市场探索的轻资产运营方式。公司认为,“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必须去海外建猪场,而是要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展望未来,牧原股份仍将深耕主业,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回报股东。同时,公司会坚持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 “种养循环”是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如何处理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必选项,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养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养循环是将农田产出的粮食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养殖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再投入农田,形成一种循环经济模式。

科技创新为种养循环提供了条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企业持续对养殖装备进行迭代升级,将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和水肥。养殖场附近规划相应的农田,将制好的水肥通过管道送往农田,按需灌溉施肥,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排放问题,还能改善土壤质量。种养循环不仅有利于养殖企业降本增效,保障原粮供应,降低饲料成本,还能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预计未来,随着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种养循环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