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统计,截至10月底,代表企业的生猪屠宰量已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但季节性的消费增量对缓解行业压力效果有限。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屠宰量普遍下滑。自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具有上游优势的养殖巨头为了寻求产业协同,纷纷涌入屠宰行业,布局速度远超产业预期。短短五年间,大量屠宰产能陆续达产。
在新一轮洗牌后,屠宰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龙头企业更迭、产能闲置,行业内的存量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牧原股份的首席法务官袁合宾在媒体交流会上表示:“对于屠宰业而言,1%的利润空间都需要全力以赴。”
上游养殖本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为何大量养殖企业仍投入巨额资金争夺仅1%的净利空间?在极度内卷的背景下,产业究竟是向上游协同还是向下游延伸?今年三季度,熬过下行周期的猪企普遍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相比之下,传统屠宰肉食品加工企业则显得黯淡,主业收缩,业绩分化明显。
双汇发展、得利斯等企业在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双降,得利斯的利润下滑超过70%,公司在财报中表示,主要受市场行情及需求不及预期的影响,屠宰量下滑导致营业收入减少。而龙大美食、顺鑫农业和光明肉业则表现出营业收入下滑但净利润增长的趋势。
屠宰行业业绩下滑的背后,是近两年大量养殖巨头涌入该行业,使得屠宰行业变得越来越难以盈利。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牧原股份在布局屠宰五年后,已超越曾经的屠宰龙头双汇发展,成为生猪市场的“猪王”和“肉王”。温氏股份、新希望、中粮家佳康、唐人神等前十大猪企基本都开启了自身的屠宰业务,且大多数在建产能都能覆盖自身的出栏量。
尽管巨头纷纷涌入,但屠宰肉食加工行业实际上是一片“卷出天际”的红海。根据公开信息,屠宰行业的毛利率大多在5%以内,双汇发展今年三季度的屠宰行业利润率仅为1.56%。目前,养殖和屠宰一体化的企业也很难做到产能和产量的完全匹配,行业内尚未出现养殖和屠宰完全协同的企业。
牧原股份的屠宰设计产能为2900万头,截至目前,产能利用率仅为38%,仍处于亏损状态。牧原股份肉食屠宰事业部总裁秦牧原表示,公司肉食整体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能利用率不足,背后的原因是销售能力不足。销售问题的背后是客户服务能力的不足,这也是公司屠宰产能利用率提升缓慢的核心原因。
温氏股份的相关人士表示,公司的屠宰产能较大,但目前的产出并不高,竣工产能为400万头,年初至今的屠宰量不到100万头。中粮家佳康的内部人士也提到,公司屠宰的不完全是自身猪源,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基本实现了生鲜和养殖的匹配,但仍无法做到完全匹配。
当前A股市场中的屠宰企业大致可分为“屠宰+肉食加工”的下游延伸模式和“屠宰+养殖”一体化经营模式。长期以来,屠宰业属于产能过剩、低毛利行业,行业开工率持续低位。大型集团加入后,不具备猪源优势的屠宰企业的话语权逐步减弱。行业人士透露,多年来行业开工率很低,如果按设计产能计算,产能利用率可能连20%都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小规模屠宰场注定被淘汰,近两年已有30%以上的小规模屠宰场退出市场。尤其是猪价相对高位时,屠宰量通常会下滑,开工率低意味着分摊固定成本更高。批发市场作为屠宰企业的主要下游,到货量能直观反映市场消费情况,今年华东地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到货量同比下滑约10%。
为了应对不断变动的猪价,许多规模屠宰场还会做一些冻品业务。龙大美食的内部人士解释,一般屠宰企业都会同时做鲜品和冻品,猪价高时鲜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但低价购入的冻品可以释放更多利润,两者可以平滑毛利。
山东省肉类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国建议,生猪屠宰企业要“上天入地”,即结合上游生猪养殖锁定成本,向下开发终端客户,向市场要效益。他建议,一是做终端深度营销,如直营店、加盟店、超市、学校团体等,提高销售毛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白条批发市场。二是利用生猪期货进行套保,提前锁定部分生猪的采购成本,规避猪价暴涨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冲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