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的工业化改造上,还涉及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多个方面。本文将深入探讨畜牧业生产环节工业化改造的难点、畜牧业综合产业化的痛点和痒点,以及通过环节工业化实现综合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
### 畜牧业生产环节工业化改造的难点
#### 1. 有生命的动物与非生命的生产的非协调性
畜牧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体,而工业生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是非生命体。这种根本性的不同使得畜牧业生产不能完全套用工业生产的模式。畜牧业生产依赖于天时、地利和生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这些规律无法通过工具创新实现生产率的倍增。此外,生命体的生长过程虽然包含物理和化学过程,但这些过程尚未被人类完全掌握,因此只能在部分环节导入工业化生产方式,这可能导致生命体的多样性向单一化发展。
#### 2. 肉类产品与普通工业品生产的巨大差异
以养猪业为例,工业化改造将猪视为“粮肉转换机器”,但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5%—75%,且料肉比无法无限压缩。即使在营养和环境等工业要素可以完全标准化的前提下,动物个体的生长差异性依然存在。此外,养殖业的存栏动物有着严格的生物输出周期,无法像制造业那样通过加班加点来增加产量。每次扩产和缩产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了4年左右的完整周期。
### 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局限性
全进全出模式在减少疾病损失和提高猪增重方面有显著效果,但需要稳定的产能输出和高管理标准。批次化生产虽然能带来经济效益,但技术壁垒较高,执行难度大。如果管理不善,母猪的年产胎次可能会下降,非生产天数增加,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 畜牧业综合产业化的痛点和痒点
#### 1. 痛点:规模不经济
规模化生产在工业领域可以带来成本优势,但在畜牧业领域,这种逻辑并不成立。养猪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无法随着规模的上升而摊薄,反而会增加疫病风险和管理半径风险。大规模生产不仅不会带来成本优势,反而可能增加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科学建立土地、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模式,是养猪业面临的另一道门槛。
#### 2. 痒点:工业化思维的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冲突
高度自动化、高生产密度、高繁殖率、快速育肥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暴露出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如早期断奶、环境贫瘠、饲养空间狭小、限位饲养等。这些做法违反了猪的生物学特性,使猪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为减小环境对生产性能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大量使用疫苗、抗生素、添加剂等生物技术手段,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还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
### 畜牧业通过环节工业化实现综合产业化难上加难
#### 1. 传统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
将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应用于畜牧业领域,效果并不理想。畜牧业的产业化与资本化虽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大资本的进入会导致对整个畜牧业产业链中所有增值环节的垄断。近年来,虽然提出了低蛋白、种养结合、节约用水、全基因育种甚至楼房养猪等解决方案,但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 2. 养猪业高科技、重资产属性加剧产业化难度
2018年“非瘟”之后,养猪业吸引了大量资本。现代养猪业融合了遗传学、育种学、营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信息化、人工智能、建筑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随着单场养殖规模的上升,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将指数级上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率。此外,维系杂交上游种群需要大量资金,使生猪繁育成为重资产行业,进一步加大了产业化难度。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