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统股份、新希望和巨星农牧等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发布了定向融资公告,但引人关注的是,新希望和巨星农牧在融资额度上相比之前出现了大幅下降。新希望的融资额度从2023年12月的73.5亿元下调至38亿元,而巨星农牧也从2023年12月的12亿元下调至8亿元,分别缩减了48%和33%。这一变化可能与近期政策导向有关。
在今年的两次重要会议中,都强调了要防止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的退出渠道。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并指出需要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的退出渠道。此外,3月份的人大经济会议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更科学地评估风险,约束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这些政策信号可能意味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实际监管正在加强。
养猪行业内卷已久,养殖端的成本和资金竞争激烈,上游饲料和动保企业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随着政策的调整,这种“内卷式”竞争可能会得到缓解。此外,从官方的文件和调控方案来看,调减产能已成为重中之重,这意味着生猪养殖业可能已被定义为“产能过剩行业”。
近年来,资本的深度介入是导致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东方财富》统计,2019年至2023年间,13家上市猪企累计融资高达8191亿元。这种高度资本化的直接后果是散养户的比例显著下降。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数据,2005年以前,生猪养殖场小散户数量超过1亿家,而到2021年,全国养殖场小散户数量缩减至2000万家,接近8000万散户消失。与此同时,周期弱化、史上最长亏损周期、产能过剩等问题成为行业难题。
随着企业暴雷现象的增加和产能去化不及预期,猪企的定向融资开始受到严格审核。新希望和巨星农牧的融资额度被大幅缩减,融资项目也更加聚焦于猪场升级和偿还银行债务等。这表明政策层面正在加强对过剩产能行业的监管,而从行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融资政策的收紧,所有猪企都面临着拼内功、拼成本的新挑战,而非仅仅依赖资本市场输血。资本养猪时代可能真的正在结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