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以来,生猪价格呈现了喜人的上涨趋势。然而,在价格升至高位后,下游屠宰企业的接受度有限,导致生猪价格在近几日出现下滑。截至8月19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为20.33元/公斤,相较于15日累计下滑了0.83元/公斤,跌幅为3.83%。尽管如此,北方地区的养殖户再次开始了二次育肥,同时上游养殖端的挺价情绪逐渐增强,为生猪价格提供了支撑。预计近期生猪价格将止跌并有所上涨。
方正证券的最新研报指出,短期内生猪价格可能会经历阶段性调整,但行业供应紧张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预计到月底时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随着高温天气的逐渐缓解,行业季节性需求从减重转向增重,以及前期标肥价差的扩大、南方检疫票等因素的催化影响,近期生猪价格维持了上涨趋势。但是,随着标肥价差的缩小,散户压栏生猪的积极出栏可能使猪价面临阶段性调整。
7月份,上市企业的商品猪均价同比增幅普遍超过30%。随着生猪价格回暖,养殖企业的收入普遍增长。除正虹科技的收入下滑及*ST傲农未披露收入外,其余15家上市企业在7月的生猪销售收入均同比上升,其中4家增幅超过50%。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监测,7月期间,受炎热天气和市场主体看涨预期的影响,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普遍减缓了生猪出栏节奏,部分专业户将猪源回圈进行二次增重,导致屠宰企业的生猪收购成本增加,支撑了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
尽管猪肉消费相对低迷,经销商的销售速度较慢,猪肉价格的涨幅有限。7月,16个省份(直辖市)的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月平均值为24.74元/公斤,环比上涨2%,同比上涨32.4%;生猪集贸市场价每公斤18.65元,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30%。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张斌表示,今年二季度以来,生猪价格重心上移的现象与产能去化息息相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23年6月的4296万头降至2024年5月的3986万头,产能由过剩转为相对平衡。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指出,本轮周期内的产能调节相对温和,养猪行业在信息引导方面更加透明,养殖场户可以根据公开数据合理调节生产。此外,随着行业规模化水平的提升,产能稳定性逐步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的改善也有利于供需形势的改善。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