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猪瘟疫情频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不当的免疫措施、不合格的疫苗、不恰当的疫苗保存方法以及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主要原因。此外,免疫程序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了免疫效果。
为了有效防控猪瘟,使用合格的疫苗并正确保存至关重要。同时,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疫情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在无猪瘟疫情的地区,仔猪在60日龄时接种一次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即可。而在猪瘟疫情较轻的地区,建议仔猪在21-25日龄和60-65日龄分别接种两次。对于猪瘟严重的地区,则需要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
预防用药时也需注意,一些抗生素如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抑制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在免疫注射前后10天内,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猪群来源的混杂也会增加猪瘟的感染风险。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进仔猪,需确保猪源地无猪瘟疫情,并对引进的仔猪进行1-2周的隔离观察。
猪瘟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预防这一问题,种猪每年需加强免疫一次,断奶仔猪则可注射3-4头份的猪瘟疫苗。在猪瘟常发地区,可在仔猪出生后哺乳前进行超前免疫,即注射1头份猪瘟疫苗,60-65日龄时再接种一次。
在猪瘟的临床诊断中,由于猪瘟的症状可能呈现非典型性,与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相似,因此诊断变得较为困难。对此,猪场应定期检测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并及时进行补注疫苗。对于疑似病例,可通过猪瘟免体交互免疫实验进行确诊。对于温和型猪瘟,使用高剂量的猪瘟疫苗通常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