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新玉米使用中的霉菌毒素防控:系统策略保障猪场安全

新玉米上市虽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但高水分、生理活性强等特点易导致霉菌毒素污染,引发猪群采食下降、生长迟缓、繁殖障碍等问题。本文系统解析新玉米霉变成因,并提出‘检、存、选、用’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涵盖采购检测、科学储存、精准选用脱霉剂及合理饲喂等关键措施,帮助猪场避开‘甜蜜陷阱’,实现安全高效利用新玉米。

非洲猪瘟防控研究进展与应对策略综述

本文系统综述了非洲猪瘟(ASF)在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致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涵盖我国亚单位疫苗与弱毒活疫苗的临床试验突破、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以及病毒免疫逃逸和靶细胞感染机制的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当前防控面临的挑战,包括病毒多样性、生物安全管理薄弱和跨境传播风险,并提出强化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养殖管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等综合防控策略,为生猪养殖业提供科学防控参考。

四季度东北玉米集中上市,港口库存与下海量双增但增速放缓

随着四季度新季玉米集中上市,东北地区供应增加但农户惜售情绪浓厚,导致北方六港累库节奏放缓。锦州港玉米价格先跌后反弹,反映阶段性供需变化。南方饲用需求回暖,叠加进口低位,国产玉米地位增强。本文分析10月市场运行特点,并展望四季度供需格局及价格走势关键影响因素。

10月猪价止跌回升,多重因素推动上涨后市或将震荡偏弱

10月下旬国内生猪价格强势反弹,外三元标猪均价从11元/公斤回升至12.6元/公斤左右,主要受养殖端惜售、季节性需求回暖及二次育肥入场推动。但随着二育热情降温、大企业出栏增加,市场进入震荡盘整期,后续猪价走势将依赖消费启动节奏与出栏策略调整。

提升养猪效益的关键:从“三力”入手选择优质猪种

在养猪过程中,品种是决定养殖效益的核心因素。本文从‘三力’——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生长潜力出发,系统分析如何科学选育优质猪种,提升出栏速度、抗病能力和饲料转化率,推动自繁自养模式发展,实现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养殖。

第十四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暨世界猪业博览会在长沙圆满落幕

第十四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暨世界猪业博览会于2025年10月在长沙圆满落幕,汇聚全球20多个国家超8600名代表与12万人次观众。大会聚焦疫病防控、智能养殖、营养管理与生物安全等核心议题,通过150场论坛展示前沿技术成果。同期举办的世界猪业博览会覆盖10万平米,吸引802家展商,全面呈现生猪全产业链创新动态,推动全球猪业高质量发展。

海大集团拟分拆海外业务赴港上市,新希望六和落子武汉育种中心,金新农加码智能机器人布局

海大集团发布2025年Q3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4.43%,拟分拆海大控股赴港上市以加速国际化布局;新希望六和签约落地武汉建设高端生猪育种技术中心,推动种业自主创新;金新农成立全资智能机器人公司,布局智慧养殖装备,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双汇发展2025年三季报亮眼:销量增长稳健,净利润持续提升

2025年前三季度,双汇发展实现肉类产品外销量248.85万吨,同比增长5.92%,营收达446.5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05%。第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9.97%,净利润增长8.45%,展现强劲盈利能力和提质增效成果。母公司万洲国际总收入同比增长8.5%,利润增长8%,持续推进全球布局与产业链升级,聚焦产品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及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加速向现代食品服务企业转型。

生猪市场供需分化加剧:标肥价差扩大,节前出栏压力凸显

10月下旬全国生猪市场标猪与肥猪价差显著扩大,达0.82元/公斤,反映出供需结构变化。受二次育肥、压栏惜售及季节性需求推动,猪价触底反弹至12.4元/公斤。然而,随着新生仔猪数量回升和养殖企业四季度集中出栏压力加大,叠加二次育肥导致的供应后移,春节前或面临阶段性过剩风险。建议养殖户分批出栏、科学决策,防范市场波动风险。

农业农村部加强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管理 推进规范化与数字化

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管理工作的通知》,优化整合动物检疫证明种类,推行无纸化出证和电子签章,统一检疫标志管理,强化全过程追溯与信息化监管,提升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新规自2025年10月起分阶段实施,旨在推动动物检疫工作标准化、法治化、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