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mRNA技术或将革新非洲猪瘟疫苗研发:MIT团队揭示新路径

麻省理工学院(MIT)陈建柱教授团队正研发基于mRNA技术的非洲猪瘟疫苗,通过识别关键抗原靶点并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提升疫苗的安全性与保护效力。该技术具备快速迭代、低成本生产的优势,虽面临BSL-4实验限制,但仍为防控非洲猪瘟及未来动物疫病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京都大学团队研发高灵敏度非洲猪瘟检测新方法

京都大学联合越南国立农业大学与宫崎大学成功开发出一种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新型高灵敏度检测技术,通过大体积口腔液样本结合实时LAMP方法,灵敏度提升100倍,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的早期疫情发现与综合防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公共卫生意义。

非洲猪瘟防控关键:识别症状、避免误治、强化免疫

非洲猪瘟致死率接近100%,目前无有效疫苗或特效药。使用退烧针仅掩盖病情,加速病猪死亡并增加传播风险。本文详解非洲猪瘟的感染机制、早期预警信号(如突然死亡、流产、厌食、出血倾向)及科学处置措施,强调及时上报、隔离封锁和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增强猪群免疫力与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实现有效防控。

双节临近猪价局部反弹,市场迎来阶段性回暖信号

随着国庆与中秋双节临近,国内生猪市场迎来阶段性回暖。9月29日北方多地猪价反弹,东北、华北领涨,全国14个省市价格上涨,节前备货推动需求回升。本文结合区域猪价变化,分析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走势,为养殖户提供出栏建议和行情预判。

国庆猪价持续走低 养殖业陷入深度亏损 四季度能否迎来转机?

国庆假期第五天,全国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均价跌至12.3元/公斤,多地跌破成本线。西南地区受洪水影响猪价探底,行业普遍陷入深度亏损。供应过剩、出栏增加、需求疲软致四季度猪价承压,12月或迎季节性回暖,但反弹空间有限。文章分析当前供需形势、养殖亏损现状及未来走势,指出实质性去产能是市场复苏关键。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猪价持续走低,行业去产能进展缓慢

随着国庆与中秋双节临近,本应迎来消费旺季的生猪市场却呈现‘旺季不旺’局面。全国猪价持续下行,多地跌破5元/斤,高价区仅剩浙苏两省。产能去化缓慢、出栏量增加及需求疲软导致行业深陷亏损,专家指出唯有实质性减少产能才能实现市场回暖。

猪价强势反弹,全国多地齐迎上涨潮

近期国内生猪价格持续回升,10月1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达11.22元/公斤,连续四日上涨。本文深入分析南北各地猪价走势、区域涨幅及推动本轮反弹的多重因素,包括二次育肥补栏、出栏节奏调整和腌腊需求预期,并提醒养殖户理性应对市场波动,防范回调风险。

生猪价格两连涨,市场分歧加剧:是拐点来临还是短期反弹?

近期全国生猪价格连续小幅回升,10月16日外三元生猪均价达11.12元/公斤,市场情绪分化明显。部分养殖户看好腌腊季需求回暖,认为猪价或迎拐点;但另一些人则担忧存栏高位、供应压力大,反弹持续性存疑。二次育肥升温加剧投机风险,专家建议理性应对波动,科学管理出栏节奏与资金链,避免盲目押注行情。

猪价连涨难掩行业亏损困局:养殖户为何高兴不起来?

近期全国生猪价格持续反弹,21个省市猪价上涨,但养殖户仍普遍亏损。受高养殖成本和供大于求影响,尽管猪价微涨,行业整体仍未脱离亏损困境。本文深入分析当前生猪市场供需格局、区域价格差异及未来走势,揭示‘飘红’行情背后的现实压力。

10月末猪价回暖迎转机,供需博弈下或延续偏强震荡走势

随着10月接近尾声,国内生猪市场迎来转折,猪价止跌回升,外三元标猪价格重返每公斤12元以上,涨幅达7.6%。本轮反弹受气温下降、消费回暖、二次育肥入场及养殖端惜售等多重因素推动,但供给压力仍存,市场供需博弈加剧。本文深入分析猪价上涨动因与后续走势,预计10月底猪价将稳中偏强运行,为四季度行情回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