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行情

上游原料供给能力增强,豆粕期货价格持续走高

本文探讨了中国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的推动、国内产量增长、进口量变化、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以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饲料企业整合提升,尤其是配合饲料占据主导地位。饲料产量区域分布以东部沿海为主,同时分析了不同品种饲料的需求增长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如猪饲料、禽类饲料、水产饲料等。整体上,饲料行业受到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预计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

再降0.8%!我国饲料配方中豆粕比例持续降低,2030年降到进口仅4000万吨?

中国饲用豆粕在饲料消耗中的占比自2017年起逐年下降,反映了我国饲料蛋白需求结构的变化。2022年,占比降至14.5%,减少了大豆需求410万吨。农业部采取措施提高饲料蛋白转化效率,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增长和粮食安全。未来目标是进一步降低豆粕用量,依赖国产资源与开发新型饲料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提出,提升养殖效率、开发新型蛋白质饲料和培育高转化率的畜禽品种等是关键策略。

日涨200元/吨!豆粕重回4000元,饲料价格是否会跟涨?

本文分析了3月份以来豆粕价格的波动,从国内外市场供需、油厂开机情况、豆粕库存变化等多方面阐述了价格反弹的原因。作者认为,价格上涨既有外围因素如CBOT大豆企稳,也有国内去库后的补库需求。然而,随着这些因素的逐步兑现,豆粕价格可能会经历二次探底,短期看震荡偏强。

我国开始大规模进口美国和巴西玉米

中国近期从巴西和美国大量进口玉米,其中中国采购了150万吨巴西玉米,美国连续多日对中国销售玉米。此前主要依赖美国和乌克兰玉米的中国,因俄乌冲突及巴西天气影响调整进口来源,这可能导致美国新季玉米需求下降,同时巴西玉米产量可能冲击全球出口格局。国内小麦价格下跌,饲料厂收购活动调整。

今年头两个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本周海关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头两个月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6%,达到1617万吨,这一增长可能与对巴西大豆出口延迟的担忧有关。去年3月中国大豆进口量显著下降,而今年巴西大豆出口量同比降低31%,引发市场对物流瓶颈的关切。

豆粕“飞流直下”!棉粕下挫,蛋氨酸下跌…添加剂成为市场一点红!

近期,饲料原料价格普遍下跌,如豆粕、棉粕因供应宽松和需求疲弱而承压,其中豆粕价格重心下移,棉粕受成本支撑减弱。蛋氨酸市场因产能增加和海外疫情影响报价下滑。然而,添加剂B6和氢钙等品种因市场供应和成本变动有所上涨,成为弱势市场中的亮点。整体来看,预计饲料原料市场将继续震荡偏弱运行。

​中国玉米市场将要发生的“变化”

2023年我国玉米市场将迎来重构,包括增加巴西玉米进口以实现多元化,保障口粮和饲用需求的同时限制玉米深加工,尤其是燃料乙醇。转基因玉米种子也将开始销售试点,标志着转基因玉米可能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一系列变化将深刻影响我国玉米市场供应和政策环境。

今年1月全球粗粮市场与贸易报告

2022/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因美国和阿根廷产量下调、巴西产量减少而下降,预计贸易和进口将同步减少。美国农场价格保持稳定,而美国和阿根廷玉米报价变化不大,巴西和乌克兰报价有所上涨。欧盟大麦进口显著增加,尤其是西班牙,美国农业部预测大麦进口将大幅增长。同时,美国高粱出口量大幅下降,受干旱影响产量低,中国需求减弱,巴西玉米出口中国增加对美国高粱构成竞争压力。

国内储备新稻轮入“量降价跌”,国内进口碎米占比高

国内稻谷市场近期出现“量降价跌”趋势,需求疲软影响米企采购,进口量增加,碎米占比较高。随着传统节假日临近,米企将减产,购销活跃度降低。产区收购数据显示,安徽省和江苏省收购量同比增长,但最低收购价收购量下降。国际上,亚洲大米价格坚挺,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价上涨。国内方面,进口稻米量减少,出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国数据各异。预计短期内市场以弱势运行为主,价格下行空间有限,区域和品种间行情将分化,企业将按需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