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分析

猪价超预期下跌原因找到,2025年猪价怎么走?

本文分析了当前全国生猪收购价格下跌的原因,包括猪企有序出栏、养殖户情绪变化、腌腊消费提振作用有限以及二次育肥热度降低。同时探讨了2025年猪价的可能走势,指出供应增加和需求改善程度有限将对猪肉价格产生较大压力。文章引用多家机构和专家的观点,为养猪行业提供了参考。

供给端好转 猪价向上空间不大

本文分析了当前生猪市场的供需格局及其未来走势,探讨了影响猪价的关键因素,包括冬季疫病、仔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中大猪存栏量、出栏均重等。文章预测2025年生猪供给将明显增加,养殖利润下降,猪价重心下移,并对不同时间段的市场变量进行了重点关注建议。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操作锁定利润和成本。

一夜“跳涨”,猪价上涨“一片红”,上涨能否持续?

2024年12月16日,受冷空气影响,南北地区气温持续走低,传统腌腊旺季到来,猪肉销量明显增加,导致国内猪价一夜“跳涨”。全国瘦肉型外三元标猪出栏报价普遍上涨,南方和北方市场的猪价表现各异。本文分析了当前猪价上涨的原因及未来走势,并重点关注集团猪企的出栏节奏变化。

同比猪少和阶段性利好或抬升底部价格水平

截至昨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5.84元/公斤,价格小幅反弹。尽管传统旺季和节日提振带来阶段性需求增量,如西南腌腊、灌肠高峰及北方降温雨雪天气,但供应增量明显大于需求增量,导致价格持续下行。养殖端加快出栏节奏,局地非瘟加重进一步加大供应压力。区域价差拉大,北猪南调增加,高价区优势减弱。预计春节前供大于求局面难以改善,但阶段性利好或抬升价格底部水平,大幅降价可能性不大,整体保持微利保本状态。

猪价上涨出现分歧,上涨或难持续?

12月中旬,国内生猪市场呈现由弱转强的走势,猪价触底反弹,受大雪节气后气温下降及腌腊需求增加影响,市场消费支撑增强,但短期内仍面临供应压力。北方地区居民家庭需求回暖,南方地区制作腌肉现象增多,整体猪价上涨幅度收窄,市场情绪有所分歧。文章分析了生猪市场的供需博弈、屠企开工率及未来市场变化趋势。

猪价上涨又是“稍纵即逝”,下跌“抬头”?

进入12月,国内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明显。11月份猪价延续下跌趋势,但在下旬出现短暂回升。进入12月初,受养殖端加快出栏和消费需求不足影响,猪价再次转弱并创新低。尽管大雪节气到来和腌腊需求增加带来一定支撑,但整体供需博弈激烈,猪价仍以偏弱为主。未来需重点关注集团猪企的出栏情况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猪价频频下挫,下跌逻辑是啥?1个好消息

12月初国内猪价持续下跌,尽管11月下旬曾短暂回升,但因供应增加和消费需求不足,猪价再次走弱。目前生猪出栏猛增,叠加春节前产能前置风险,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然而,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和气温下降,传统腌腊需求有望逐步兑现,预计本周末猪价可能出现止跌反弹的趋势。文章详细分析了猪价下跌的原因及未来走势,并提醒关注集团猪企出栏和需求变化。

猪价走弱已超3个月,后市走势如何?

进入12月初,国内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猪价呈现趋势性下跌,跌幅已达23.7%,目前均价跌破16元/公斤。南北地区猪价普遍下降,主要由于生猪供应过剩和需求不足所致。春节前出栏窗口期减少、母猪存栏增加以及前期压栏集中出栏等因素加剧了供应压力,而气温偏暖导致腌腊消费旺季不旺,进一步削弱了市场需求。预计短期内猪价将继续承压下行,需关注集团猪企出栏及需求变化。

11月生猪供应增加,12月猪价或将延续弱势?

文章分析了11月份生猪市场的变化情况,包括生猪交易均重先涨后跌、养殖成本先跌后涨、出栏量增加以及仔猪育肥和自繁自养盈利的下滑。尽管12月需求端增量明显,但预计养殖端将继续增量,导致猪价或继续环比下滑,养殖端量增利减的趋势或将延续。文中引用了卓创资讯的数据,详细描述了市场供需关系及价格波动的原因。

王祖力:部分养殖户抢跑春节前市场,影响猪价的五大因素呈现新变化

本文详细介绍了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博士在2024母猪产业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生猪市场的供需形势、后市行情趋势展望,以及影响生猪市场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产能调减、进出口猪肉的影响、养殖户提前出栏行为、疫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和未来政策导向等。王祖力博士还对未来生猪市场的稳定性和猪周期波动进行了预测,并对养殖场户提出了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