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

注意!非瘟病毒持续变异,病毒呈现3大新特点,这些猪场最容易感染!

本文概述了2023年非瘟病毒的持续变异和防控挑战,包括毒力减弱、早期症状减轻和传播加快的新特点。猪价虽然上涨,但市场情绪复杂,屠企压价与挺价情绪并存。今年非瘟传播广且点状散发,影响猪场效益,特别是人员变动大、降本增效和车辆进出频繁的猪场易感。为应对严峻形势,猪场应选择适应后非瘟时代的养殖模式,如批次化生产,以提升防非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批次化生产在预防感染、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和提高猪群健康度方面具有优势,是养猪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模式。

养猪场驱虫没有见到虫,应该庆幸?专家:“驱虫见虫”不是判断驱虫药效标准

猪场驱虫不见虫可能是因为寄生虫种类多、驱虫不彻底、寄生虫部位多样,以及驱虫药效的局限。正确驱虫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药物,定期进行体内体外同步驱虫,以及配合环境卫生管理,以确保猪群健康和效益提升。不建议仅凭“驱虫见虫”或“不见虫”评价驱虫效果,应注重驱虫的规范化和预防措施。

引起胃肠鼓气的原因比较多,如何防治效果好?

文章介绍了引起猪胃肠鼓气的多种原因,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和感染性便秘。针对这些情况,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以及对便秘的缓解。预防是关键,通过科学免疫程序和生物安全措施来降低疾病发生率。

看过来!猪丹毒、圆环、蚊虫叮咬等猪病的区别及治疗方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猪皮肤红点可能由附红细胞体病、猪丹毒、圆环皮炎型和蚊虫叮咬引起的区别,包括病状特征、诊断要点和治疗经验。针对不同疾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消灭媒介、添加营养药物、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以及驱蚊措施。

缩减200万头!农业农村部拟将全国能繁母猪基础量调为3900万头

近日,有关生猪产能调控的2023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在网上流传,强调了通过调整能繁母猪基础量,从4100万头降至3900万头,以应对猪肉产能过剩和消费减缓的问题。方案将产能波动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区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市场调节或调控措施,以确保猪肉市场稳定。征求意见稿虽为初步文件,预示国家正关注行业动态并可能进行调整。猪界半仙认为,全国范围内缩减能繁母猪是未来趋势。

仔猪断奶应激知多少?对仔猪生长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本篇文章探讨了规模化养猪中,仔猪早期断奶时面临的营养、环境和心理因素造成的应激,以及这种应激对仔猪生长、消化、免疫力和肠道微生态的负面影响。文章介绍了控制断奶应激的措施,如添加教槽料、酸化剂和复合多维,以及改善饲养环境条件。猪博士平台提醒,文章旨在提供学习参考,非投资建议。

猪价涨幅达23.2%!月底要“破9冲10”?发改委重磅发声!下半年猪价涨势已定!

自8月12日起,全国猪价持续上涨,受收储、小猪供应减少和二次育肥猪入场等因素影响。发改委数据显示猪粮比价回升至二级预警区间。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生猪供给压力将缓解,叠加季节性需求改善,猪价有望回升。上市猪企出栏量保持增长,但部分养殖户惜售情绪和补栏意向增加。中邮证券研报认为猪价上涨可能已结束,下半年将维持震荡,受季节性和需求支撑,但涨幅有限,产能出清仍是主旋律。

怀孕母猪应该远离哪些药物?这8种一定要记住

本文详细探讨了怀孕母猪用药的注意事项,涉及利尿药物、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激素类、拟胆碱药物、子宫收缩药、降压药以及某些中药对母猪和胎儿可能产生的影响。提醒养殖者在母猪妊娠期间谨慎使用药物,以保障母猪和胎儿的健康。

蓝耳病的防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感染不同毒株所表现的临诊症状差别很大!

猪蓝耳病,也称PRRS,是一种由RNA病毒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繁殖障碍、呼吸困难和耳部蓝紫色。文章详细描述了其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不同阶段猪只的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检疫、消毒、疫苗接种和无害化处理等。猪博士平台提醒,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小猪最容易得水肿病,治疗方法总结好了!

猪水肿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只疾病,常见于快速生长的仔猪,表现为急性发病和神经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消除感染,配合利尿剂如速尿来减轻水肿,补充亚硒酸钠以缓解硒缺乏。对于严重腹泻和脱水的猪只,采取口服补液盐和安普霉素治疗,同时,通过控料和饲料添加剂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