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疾病

猪皮肤病

本文概述了猪场中常见的五种皮肤病,包括贫血、脓肿、圆环病毒病、蚊虫叮咬和寄生虫感染,以及猪丹毒。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降低养殖效益。防治方法包括预防为主、使用药物、疫苗接种和改善饲养环境。对于猪丹毒等严重疾病,特效药物如青霉素是关键。通过合理的诊断与防治,可以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饲养管理

母猪在猪场中起关键作用。夏季高温时,通过多种降温方法如滴水法、风扇、水帘、畜禽空调、内降温、饲料添加、喂食青草、冰敷、冷水管、地面产仔和环境改造(如抬高产床、开地窗)来确保孕猪安全度夏,增加窝产仔数,提高猪场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猪只健康,降低热应激,从而办好猪场。

兽用生物制品通用名命名指导原则

本文介绍兽用生物制品通用名的命名指导原则,旨在制定科学、简练和明确的命名方式,遵循《兽药典》和相关法规。原则包括疫苗的病名+制品种类、微生物特性的标注、抗血清和抗体的命名格式、活菌制剂和诊断制品的试验名称等,并提供实例说明。

高温季节母猪断奶乏情原因分析

母猪断奶乏情是高温季节猪场面临的一大繁殖问题,主要受采食量低、营养不足、疾病影响、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影响。泌乳期失重、繁殖疾病增加、内分泌变化和营养缺乏都会导致PSY降低,生产成本上升。解决方法需关注母猪饲养环境、营养供给和疾病防控,以确保母猪健康发情和高生产效率。

猪瘟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急性传染病,可在猪群中快速传播,不同品种猪易感性差别不大,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该病具有急性、亚急性、慢性等类型,特征包括高热、出血和器官梗死。猪瘟对养猪业影响巨大,防控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消毒和提高猪只免疫力。该病被列入国家级和国际动物疫病名录,需严格防控。猪瘟没有明显季节性,但春、秋两季较为严重。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受损,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出血。在慢性猪瘟中,可见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和组织细胞增生等病理变化。

猪支原体性肺炎

猪支原体性肺炎是一种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疾病,对养猪业影响重大。特征为咳嗽、高热和呼吸道症状,常见于2-3周龄仔猪,可通过母猪垂直传播。防治上强调严格的防疫制度、及时诊断治疗、改善饲养环境和管理,无有效疫苗,需采取综合性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人工授精高效传播

新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人工授精高效传播,特别是在大范围覆盖的公猪站中,精液成为潜在的病毒载体。实验发现使用减毒毒株感染的公猪精液能使母猪感染率达到50%,表明常规检测手段如红细胞检查不足以发现非瘟病毒感染。因此,对于公猪精液的PCR检测成为早期预警的关键。

猪场常用抗生素

本文详细介绍了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和头孢喹肟等在猪场的抗菌应用,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等。同时,青霉素类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性疾病和特定感染如猪丹毒、肺炎等,大环内酯类如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和泰万菌素针对支原体感染,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等治疗球虫病,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新霉素等针对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喹诺酮类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在猪场的抗菌治疗。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在各种细菌性、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中也有广泛应用。

VC在猪场应用

维生素C在猪只疾病预防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治坏血病和各种传染病。在仔猪应激和高温免疫抑制情况下,饲料添加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免疫效果和减轻疾病影响。同时,维生素C还有助于防治贫血,促进铁吸收,增强止血功能,特别是在治疗猪痢疾时,能够缩短恢复期,降低死亡率。

如何避免猪只发生异常行为

本文讲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猪的行为模式来预防和管理异常行为,包括正常进食模式的季节性变化、社会等级对资源分配的影响、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减少冲突、防止咬尾咬耳等行为,以及保持适宜的猪舍温度和空气流通以保障猪只的健康和舒适。关键因素如营养、存栏密度和环境条件对猪只行为有重要影响,需要细致管理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