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疾病

猪丹毒病原

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有败血症、皮肤疹块和关节炎。病原可通过肮脏环境、湿饲料、饮水系统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防治猪丹毒需保持圈舍清洁、合理饲养、避免应激和高温,及时消毒以杀灭病原。猪丹毒杆菌对盐腌、干燥等环境有一定抵抗力,但对热敏感,可通过胃进入肠道,需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非洲猪瘟拔牙

本文探讨了非洲猪瘟的传播特点、早期诊断方法,特别是唾液学筛查在拔牙式清除中的重要性。拔牙式清除原则包括早发现、准判断、彻底清除、停止操作和提高感染阈值。后期管理涉及提高健康猪免疫力和病猪扑杀无害化处理。通过控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以及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药物防护,非洲猪瘟的防控是可行的。

育肥猪胀气

该文章介绍了育肥猪胀气的常见症状、发病原因,包括饲料霉变、便秘和魏氏梭菌等。防治方法包括止酵消导、人工放气和药物治疗,同时也强调了饲养管理和消灭病菌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猪胀气带来的损失。

圆环病毒

仔猪圆环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和呼吸困难,尤以8-10周龄仔猪常见。病毒分为PCV1和PCV2,PCV2是致病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先天性震颤、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皮炎肾病综合征。预防上,通过免疫疫苗如圆环病毒Ⅱ型疫苗进行防控,如勃林格圆环、普莱柯疫苗等,建议在仔猪出生14日龄和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每半年普免一次或跟胎接种。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猪只,不分性别和季节。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体温升高等症状,剖检可见小肠出血、肠壁膨胀等病变。诊断依赖于组织镜检、培养和药敏试验。治疗方法包括综合性消毒、隔离、病猪救治(如静脉输液、抗生素使用)以及无害化处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猪链球菌症状与治疗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高危害人畜共患病,主要症状包括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和关节炎。败血型分为急性和最急性,症状包括高热、皮肤出血点等,脑膜炎型则表现为运动失调和高死亡率。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是常见类型。治疗上,可通过磺胺类药物预防,针对不同病型如关节肿胀、淋巴结脓肿等采用抗生素或手术排脓。对于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何在猪场实现猪肠道冠状病毒的净化

该研究通过采用多步骤的洗消程序,包括标准化检查、环境样本检测和员工培训,以净化猪场中的猪肠道冠状病毒。研究发现,整体净化程序的执行和改善的卫生条件对减少病毒复发至关重要,同时高温环境可能有助于病毒清除。尽管部分设施仍有再感染,但大部分保持阴性,提示持续优化和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对于防止猪肠道冠状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猪场疾病越治越多?

本文探讨了猪病越来越多的原因,分析了频繁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耐药性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强调了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理念,提出通过营养调控、环境改善和猪只免疫调控等科学养殖方法来减少疾病发生,并指出未来养殖行业应走向保健养殖之路。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2型引发的疾病,包括PMWS、PDNS等,对全球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PCV2可在多种细胞上生长,与PRRSV和PPV等病毒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如消瘦、腹泻、死亡率增加等。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控制、饲养管理优化、营养增强和药物预防等。

蓝耳病的防控

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策略取决于猪群的感染状态、生产阶段和生物安全管理。阴性猪场和稳定猪场,若生物安全良好,可考虑免疫需求。稳定/活动猪场和不稳定猪场需免疫以控制病毒循环,母猪推荐在特定时期免疫,生长猪根据病毒活动阶段进行免疫,后备母猪需在配种前完成常规免疫。免疫程序需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和生产目标定制,最终可能需要根据病毒清除目标调整疫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