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行情

猪价有止跌回暖的表现,上涨逻辑是啥?

近期国内生猪市场呈现“先升后降”的局面,受多种因素影响,猪价重心下移。本文分析了支撑猪价上涨的逻辑,包括生猪育肥成本上升、消费旺季到来和养殖端出栏情绪谨慎等因素,并预测小年前猪价可能有短暂翘尾走势,但上涨空间有限。同时,文章还提到春节前替代品供应充足,消费增量或不及预期,以及屠宰场年前备货积极性的变化对猪价的影响。

集团猪企缩量拉涨意愿转强,猪价上涨“势在必行”?

文章分析了生猪价格的季节性变化及其背后的供需逻辑。通过历史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段猪价的波动原因,如高温天气、疫病影响、消费需求淡季等,并详细解析了近期10月中下旬的猪价变动情况,包括二育入场心态、养殖端惜售、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等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此外,还关注了国庆假期后的需求变化和南北市场的差异,预测短期内猪价的走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朱增勇:猪价明显反弹,生猪养殖进入全行业盈利期

近期猪价明显反弹,生猪养殖由全行业亏损转为全行业盈利。全国猪价整体呈震荡反弹走势,猪肉价格波动与生猪价格类似。主要原因是供需形势改善,生猪供应过剩局面基本上得到扭转,猪肉进口大幅下降。预计下半年全国猪价将进入季节性上涨通道,生猪养殖将会持续保持盈利。

猪肉股猛涨,仔猪价格起飞!猪价拐点将至?

猪价回暖引发拐点讨论,但分析师认为,尽管生猪产能去化、市场预期扭转和专家预判等因素看似利好,但猪价拐点可能并不存在于传统的瞬间暴涨。当前猪价的平缓运行预示着新运行模式,养猪人应关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和疫病风险,而非一味追求拐点。专家强调下半年猪价好转,但不会反转,养猪业的新常态是独立于市场波动的个体竞争。

“猪周期”的运行规律、影响因素,你了解多少?如何应对?

本文详细分析了“猪周期”的市场调节机制及其对养猪业的影响,探讨了其主要运行规律、存在的短板及应对对策。文章回顾了历次“猪周期”的特点,指出政策、疫情、成本和规模等因素对猪价波动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完善政策、降低养殖成本、加强疫病防控及精准发布信息等建议,以促进养猪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1月冻品库容率去化节奏不快,2月或仍难大幅去化

2024年1月,由于屠宰毛利低位,叠加企业库存压力,猪肉冻品库存去化受限,市场需求和鲜品替代优势不足。尽管2月企业有出库意愿,但利空因素仍存,冻品库存去化幅度预计有限。1月屠宰毛利和库容率数据下滑明显,屠宰企业净利润面临亏损。冻品库容率虽有下降,但降幅有限,主要受鲜品供应充足和冻品替代优势不强的影响。2月屠宰企业出库压力较大,但终端市场需求春节过后转向家庭消化,冻品库容率降幅可能有限。内容摘自卓创资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改委:节后需求端减量,猪价将止涨转跌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2024年9月第2周全国猪料比价为6.37,环比下降1.09%。预计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554.40元。本周前期,由于供大于求,猪价有所下降;后期因部分区域养殖方低价惜售及中秋节临近备货,猪价趋稳。下周受中秋节影响,需求增加将支撑猪价短时偏强运行,但节后需求减少,猪价可能止涨转跌。文章来源于发改委,转载自猪博士平台。

猪价下跌,非瘟捣乱,饲料成本上涨——3月30日猪价快报

3月30日中国生猪市场价格稳定略跌,外三元、内三元和土杂猪综合日均价下跌,受非洲猪瘟疫情及新冠疫情影响,豆粕价格上涨,饲养成本上升。全国猪价以跌为主,预计短期震荡偏弱。四川省广元市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养殖户需加强管理。豆粕供应紧张可能影响生猪市场,但短期盈利情况尚能抵消部分成本增加。

猪肉腌腊需求已达高峰,为何猪价还是不及预期?

本文分析了近期猪肉市场的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随天气转冷,终端需求小幅提升,尤其是南方地区需求明显增加,但供给增速高于消费需求增速,导致白条价格易跌难涨。本周全国白条均价为20.90元/公斤,环比下跌2.34%。尽管南方迎来腌腊高峰,市场需求有所支撑,但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未改,预计后期猪肉价格将继续震荡下行。

9月猪价到底怎么走?从新生仔猪、屠宰量、二次育肥等多方面全面分析

本文分析了9月份生猪市场的供需情况,从仔猪价格走势和新生仔猪数据出发,预测9月生猪理论出栏量或将增加。同时,结合中秋节、国庆节以及院校开学等因素,探讨了屠宰量的变化趋势及对猪价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二次育肥猪源的市场动态,并指出9月份猪价走势可能与6月和8月相似,呈现出先涨后降的趋势。整体来看,9月份生猪供应量和需求量均有所增加,供需市场呈现复杂的变动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