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养猪小知识十问(2)

本篇文章介绍了仔猪出生后的重要管理措施,包括剪牙以防止乳头损伤和咬尾行为,确保哺乳效果和仔猪健康。同时,强调了脐带处理的正确方法,包括断脐时机、长度控制以及其对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作用。此外,还提出了仔猪阉割的原则,包括适宜的年龄、天气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严格的消毒措施,以保障猪只的生命安全和后期生长。

母猪跛行的发病原因、影响、治疗

母猪跛行是猪场普遍的问题,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可能导致高达230.84美元的经济损失。母猪的终生寿命和性能会受负面影响,导致高淘汰率和利润损失。可能导致的因素包括群养环境、腿部疾病和感染。治疗方案包括早期诊断、转移至软质地板、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和氟尼新葡甲胺,以及针对感染性病因的抗菌治疗。预防和管理母猪跛行对于维持猪场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各个体重阶段猪只拉稀的对策

本文介绍了针对不同体重阶段仔猪的拉稀问题,从1-3日龄的红痢、2-3日龄母猪蓝耳病影响、1-7日龄黄痢预防,到不同日龄段的腹泻原因和对策,涵盖了仔猪黄痢、轮状病毒病、球虫病、白痢、副伤寒等疾病,以及断奶后可能出现的非典型猪瘟与伪狂犬病。文章强调了环境卫生、疫苗接种、药物防治和合理护理的重要性。

全面了解猪驱虫:教你怎样合理制定猪场驱虫计划?

文章详细介绍了猪寄生虫病的种类、危害和防治策略,重点关注对生猪生产及人体健康影响严重的寄生虫,如弓形虫和艾美尔球虫。文章强调了制定驱虫计划应考虑寄生虫的生活史、传播途径、寄主健康状况及药物敏感性,并给出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驱虫计划示例。同时,提供了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及其作用,提醒猪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措施。

生物安全的核心

猪场生物安全的核心在于人,通过2018年非洲猪瘟的教训,国内养殖业认识到生物安全在防止疾病传播中的重要性。生物安全体系包括进场人员隔离消毒、区域划分、消毒药使用、猪群流动管理、批次化生产等多方面。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责任心是维持体系运转的关键,需要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奖惩制度强化责任心。猪场要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以提高养殖水平,防止非洲猪瘟等疾病,实现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母猪泌乳量6个措施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泌乳机制、掌握哺乳规律、选择和培育母猪、提供平衡的饲料、增加采食量、做好产前产后管理以及保护乳房健康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从而保证仔猪的营养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关键措施包括选择拥有足够乳头的母猪、促进乳腺发育、提供优质饲料、注意环境卫生和母猪的饮食调整,以及防止乳房疾病的发生。

严防“秋老虎”! 这六种呼吸道疾病需时刻注意

本文详细阐述了引发猪咳嗽的多种疾病,包括猪肺炎的急性和慢性类型、猪气喘病的传染性和季节性、猪流行感冒的高传染力、猪感冒和全身性疾病、猪支气管炎的发生特点以及猪曲霉菌性肺炎的致死性。同时,强调了饲养环境、季节变化、饲养管理对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性。

乳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本文详细探讨了乳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因素(如蛋白过高、能蛋比不平衡、营养素缺乏)、乳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日粮抗原过敏以及营养缺乏等。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如调整饲料成分(补充胆汁酸和能量)、提高母猪免疫力、早期给仔猪被动免疫、强化环境卫生管理以减少应激、及时补给必要的营养素等,以期降低腹泻发生,促进仔猪健康生长。

昼夜温差大,几乎100%发病?这个病养猪人一定要重视!

猪流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对猪只健康造成影响。本病可导致繁殖障碍、生长减缓,易引发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猪流感在猪群中传播迅速,但死亡率相对较低,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栏舍消毒、避免接触、营养提升和免疫接种。治疗方面着重于隔离、保温、消毒和使用药物防治。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猪场做好猪流感的防控和应对。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猪,可致高死亡率。病毒抵抗力较强,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饲料链感染。猪是主要宿主,幼猪最易感,症状包括发热、神经症状和繁殖障碍。防控涉及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和监测。伪狂犬病对养猪业构成经济威胁,尤其在寒冷季节。国外报道逐年增加,我国也广泛存在,需加强防控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