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猪周期”短期化趋势日益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猪肉产量增长,9月价格大幅下降,但猪周期下行导致养殖企业面临亏损压力。10月全国生猪产品价格继续下跌,消费者受益,但养殖端因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预警区间。养猪业面临消费市场、期货市场、国际和资本市场的复杂影响,规模化养殖成为主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猪周期短期化趋势明显,产能调控机制和规模化养殖有助于市场稳定。猪价下行期,行业利润率下降,成本管控和生产效率提升成为关键。养殖场户需避免误区,转向高质量发展和成本控制,以长期节本增效为目标。

非洲猪瘟爆发的时空模式

本研究由明尼苏达大学兽医学院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中心的徐家辉教授主导,揭示了2019年7月在菲律宾引入的非洲猪瘟(ASF)爆发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关键风险因素。研究发现,II型ASF病毒快速传播对菲律宾养猪业构成威胁,泔水喂养、生物安全不足和缺乏消毒措施是重要传播途径。时空分析显示吕宋岛中部疫情严重,集中在8月至10月,而4月和5月较低。通过联合分析和专家研讨会,提出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针对性干预策略对于控制和预防ASF至关重要。

盘前情报|中央汇金再出手:买入ETF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四季度猪价可能回升,机构看好生猪养殖股当前配置机会

10月23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创调整新低,卫星导航、5G、华为汽车股等板块有所走强,但芯片股和光伏股回调。中央汇金出手买入ETF,显示国家对资本市场支持。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提前达到千亿件,快递行业有望保持增长。生猪市场预计四季度价格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基础,看好养殖股机会。天猫双11预售开启,电商投资机会显现。REITs市场扩容加速。此外,还关注新能源相关行业和发电装机增长情况。

国家统计局:10月中旬重要生产资料价格8种涨37种降 生猪(外三元)环比下跌1.9%

2023年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月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出现分化,8种商品价格上涨,37种下跌,5种保持稳定。其中,焦煤价格下跌0.4%至2240.6元/吨,焦炭价格不变,生猪(外三元)价格下跌1.9%至15.3元/千克,硫酸98%的价格下跌4.7%至299.5元/吨。这些数据来源于智通财经,由杨万林编辑,文章强调了内容的版权归属和使用规则。

宁波第二激素厂助力第十二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暨世界猪业博览会

第十二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暨世界猪业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宁波第二激素厂作为铂金赞助商亮相,展示其先进技术和产品。宁波第二激素厂总经理钱星宇强调了公司对兽用繁殖激素的专注和对食品安全的承诺。韩玉帅老师在卫星会上分享了如何通过生殖激素帮助猪场降本增效。宁波第二激素厂凭借其全面的产品系列和高质量的研发,致力于推动养猪业的创新与发展。

猪价跌破“底线”,蛋价大跌21.9%【今日行情】

农历九月初十,2023年10月24日的农产品市场中,生猪价格连创新低,跌破15元/公斤,导致养殖户利润亏损;鸡蛋价格阶段性大幅下挫,累计下降21.9%,回归亲民价,但消费跟进不畅和产能过剩影响市场趋势。猪价短期承压,预计11月需求放量可能带动上涨,鸡蛋市场则短期偏弱,下跌空间有限。猪博士平台提供信息供养猪人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预测:四季度生猪价格或冲高,仔猪价格或触底回升

2023年仔猪价格持续下滑,主要受产能过剩、业内看空和企业负债压力影响。尽管四季度生猪消费有望增加,但产能仍过剩,且冻品库存、二次育肥等因素可能限制猪价上涨。仔猪价格预计触底回升,但可能仍低于成本线。整体来看,四季度全国生猪和仔猪价格预计震荡上行,但上涨空间有限。

猪价有惊喜!农业农村部重磅透露:四季度猪价有望上涨!

10月猪价涨跌反复,农业农村部预测四季度消费旺季可能导致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基础。春节后可能面临低谷,养殖户需合理调整生产。政府将稳定产能、强化预警和防控疫病。猪价未来受产能、行情多因素影响,预计2024年春节行情可能不会像2022年那样因供应过剩而大幅下滑。猪周期有望在去产能和企业调整后逆转,养猪人需关注市场动态和防疫措施。

农业农村部:四季度是消费旺季,猪价或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

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猪价在双节期间未出现大幅上涨反而节后下跌,主要因生猪生产供应稳定且产能过剩。农业农村部采取措施确保供应,包括稳定产能、强化预警和防控疫病,预计四季度猪价可能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基础,提醒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

农业农村部:未来半年猪肉市场供应充足 养猪亏损程度可能重于今年同期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在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发布会上指出,今年4-9月新生仔猪量增长,未来半年供应充足。然而,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增加的双重压力,养猪户需合理调整生产。猪价虽已从亏损转为盈利,但四季度消费旺季可能导致价格回升。专家预计后市供应将持续增加,但缺乏大幅上涨基础。